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前庭部分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8%~10%、桥小脑角肿瘤的80%,年发病率约1/10万,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发病平均年龄在46~58岁之间,很少发生在青少年,如果发生则往往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渐进性高频听力下降、耳鸣、头晕和平衡障碍等。听神经瘤的治疗目的在于肿瘤控制和面神经功能保留,有可能的情况下保留听力。近年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已经作为一个崭新的观点被提出,提高听神经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治疗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是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前庭部分雪旺细胞的良性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8%~10%、桥小脑角肿瘤的80%,年发病率约1/10万[1],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发病平均年龄在46~58岁之间,很少发生在青少年,如果发生则往往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渐进性高频听力下降、耳鸣、头晕和平衡障碍等.听神经瘤的治疗目的在于肿瘤控制和面神经功能保留,有可能的情况下保留听力.近年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已经作为一个崭新的观点被提出,提高听神经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成为治疗目的之一[2].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垂体瘤MRI影像学特征的研究,结合患者的神经眼科学表现,进一步探讨垂体瘤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方法 将48例垂体瘤患者分为视交叉受压移位和视交叉未受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的差异.以MRI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肿瘤的相对高度为自变量,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值为应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48例垂体瘤患者中,38例(79%)视交叉受压向上移位,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78%和54%,10例(21%)视交叉未受肿瘤压迫,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60%和30%,两组患者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肿瘤相对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0±1.2(0.0~5.5)cm和1.7±1.1(0.0~5.0)cm,双眼视力下降值平均0.9±0.6(0.0~1.9),肿瘤的相对高度与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除视交叉受肿瘤压迫和"窃血"机制外,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亦可能是垂体瘤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外侧膝状体动脉的来源、数量、分布以及相关动脉的病理变化,为外侧膝状体因缺血所致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对45例90侧,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研究外侧膝状体动脉的起源、数量、分布,对其中50~70岁的60侧脑标本的外侧膝状体相关动脉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外侧膝状体的血供主要来自脉络丛后外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和膝络丛前动脉,其中多动脉来源型占80.0%,单一动脉来源型占20.0%。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动脉管壁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占88.3%。其中小动脉被完全阻塞的占10.0%(6侧),部分阻塞占30.0%(18侧)。结论:50岁以上者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特别是双眼同向性偏盲,若排除其他疾患,则可能是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外侧膝状体血供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性,13岁,初生后下肢及足背部发绀,生后2年,口唇出现发绀,呼吸、哭闹时明显,后逐渐加重.易感冒,喜蹲踞,缓慢步行时无胸闷、呼吸困难,急速行走后口唇紫绀加重.与同龄儿童相比其智力、体力、发育明显受限.患儿无咯血,无下肢浮肿.查体:T36.5℃,R21次/分,P82次/分,BP右上肢16/12kPa,左上肢16/12kPa,右下肢13/10kPa,左下肢14/8kPa.发育迟缓,营养差,神清语利,反应可.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明显,未触及震颤,心界不大,心率90次/2分,律齐,P2亢进.   ……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视交叉侧动脉特点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探讨其在垂体瘤致视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 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标本,经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取脑,手术显微镜下剥离鞍区蛛网膜,暴露颈内动脉颅内段、Willis环及其穿动脉,以及垂体柄、视交叉、大脑脚、乳头体等鞍区重要结构.观察视交叉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测量其起始部的直径并显微摄影. 结果 视交叉侧动脉自颈内动脉C<,2>段内侧壁发出,在蛛网膜下腔迂曲走行,起始部位靠上,几乎与视交叉处于同一水平,直径(0.18±0.06)mm,在到达视交叉之前发出2-3条亚支,呈"分水岭"样分布于视交叉侧缘、视交叉侧部的上面和下面(以下面为主)靠外侧的部分以及视神经近视交叉处外侧半.视交叉侧动脉具有较长的脑外游离段,各穿动脉主干之间不吻合,而在软膜上与邻近穿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终末吻合. 结论 垂体瘤不易累及视交叉侧动脉可能是垂体瘤患者鼻上象限视野往往可以长时间保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例老年男性标本右侧椎动脉走行异常,报道如下. 右侧椎动脉在距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分叉处0.90 cm,起自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稚动脉在起始处外径宽0.45 cm,走行在颈长肌的浅面,走行方向基本与右颈总动脉平行,于环状软骨平面上方4.90 cm处,进入第4颈椎横突孔,末端外径宽为0.42 cm.椎动脉从起始至进人第4颈椎横突孔全长为7.80 cm.左侧椎动脉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垂体瘤致视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②方法 以手术治疗的48例垂体瘤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与MRI影像资料.③结果 48例垂体瘤患者中,38例(79.2%)患者肿瘤向鞍上生长,视交叉受压向上移位,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77.6%和53.9%,10例(20.8%)患者视交叉未受肿瘤压迫,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60.0%和30.0%,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25例肿瘤偏一侧生长的患者中,18例同侧视力下降较对侧明显,13例同侧视野缺损较对侧严重.④结论 肿瘤对视交叉的机械压迫可能不是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的关键因素,而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或肿瘤增殖活跃"窃取"视交叉的血液可能是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当肿瘤偏一侧生长时,该侧视功能障碍往往较对侧明显,可能是该侧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亦较严重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蝶垂体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后视力下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经蝶垂体瘤切除术后视力下降患者的原因1例为鞍内出血、1例残瘤卒中、1例鞍上出血、1例填塞物过多、1例血管痉挛。治疗后视力均好转。结论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患者视力下降是垂体腺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以挽救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0.
视束血供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视束动脉起源、数量、分布以及相关动脉的病理变化,为视束因缺血所致视野缺损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下,对45例90侧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研究视束动脉的起源、数量、分布,对其中50—70岁年龄的60侧脑标本的视束相关动脉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视束的血供主要来自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的分支,呈节段性分布,上述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88.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视束动脉完全阻塞的占6.7%(4侧),部分阻塞的占5.0%(3侧)。结论:50岁以上者出现一过性或持续性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若除外其他疾患则可能是脑底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视束血供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