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应用DCB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例, 年龄(63.1±9.2)岁(范围:48~77岁)。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共有19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 患者术前狭窄程度为75%(20%)[M(QR)], 所有DCB均成功置入并实施扩张, 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穿支血管闭塞所致后循环卒中。术后平均影像随访时间5.5个月, 均无再狭窄发生, 平均临床随访时间6.3个月, 均无新发症状。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DCB血管成形术相对安全, 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rotid endartreetomy,CEA)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和处理方法 . 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行CAS的老年患者88例,回顾性分析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结果 88例患者共置人支架92个,均为自膨式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4.6%下降至13.2%.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发生颈动脉窦反应23例,占26.1%.70~79岁组和80岁以上组与60~69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的距离≤10 mm者与>10 mm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收缩压>160mm Hg)6例,高灌注综合征4例,其中颅内出血1例;缺血性脑卒中1例,脑血管痉挛4例,肾功能不全3例,穿刺部位淤斑或血肿7例.随访期间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TIA)3例,心肌梗死1例,脑出血1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2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 老年人CAS风险相对较高,正确预防和处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及影像学参数的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 根据其血栓性质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病因分型最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 并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探讨相关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在分型中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3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 其中CE 62例(45.6%), LAA 74例(54.4%)。将单变量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LASSO回归以筛选相关变量, 最终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半暗带/梗死核心比、脑钠肽(brai...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颈动脉扭曲被认为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本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扭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根据治疗结果初步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扭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安全性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成功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发生支架相关死亡或残疾。共植入自膨式支架24个,术后颈内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的85.63%降至11.25%;扭曲角度(Metz观测分类法)由术前<90°全部纠正至>120°。住院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术前头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或完全消失;未发生永久性并发症或死亡。临床随访6~72个月,除1例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出现同侧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血小板聚集试验呈阿司匹林抵抗、1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再狭窄),2例失访外,其余17例患者CT血管造影(10例)和B超(7例)检查均显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无再狭窄和扭曲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治疗一定程度的颈动脉扭曲,其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减少脑缺血发作,远期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因牙周病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评价矫治过程中患者牙周状况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7例因轻、中度牙周炎导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矫治前患者前牙间隙为3.0~4.5 nnn,平均3.4 mm.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观察矫治前和矫治1、3、6个月患者牙龈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和平均探诊深度;评价矫治前和矫治1、6个月上前牙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距)的变化.结果 疗程4~6个月,矫治后所有患者牙间隙完全关闭,矫治3、6个月BOP阳性位点百分比分别为1.2%,1.8%,与矫治前(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3、6个月患者平均探诊深度分别为(1.49±0.13)、(1.58±0.11)、(1.57±0.15)mm,与矫治前[(1.50±0.12)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1、6个月上前牙间CEJ-ABC距与矫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75岁以上患者脑血管造影实施、病变分布、并发症等情况.方法 83例75岁以上患者行全脑及双锁骨下动脉造影术,缺血性脑血管病61例(73.5%),出血性脑血管病22例(26.5%).结果 83例造影中78例(94.0%)造影经股动脉完成,11例(13.3%)造影中应用复合弯曲导管.缺血性脑血管病例中前循环狭窄107处(占67.3%),后循环52处(占32.7%);颅外97处(占61.0%),颅内62处(占39.0%);发现8例(占13.1%)患者存在9个未破裂动脉瘤.出血性脑血管病中16例(72.6%)存在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19个.5例(6.0%)出现并发症,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2.4%),穿刺点血肿2例(2.4%),尿潴留1例(1.2%).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作为一项诊断技术对75岁以上脑血管病患者是较安全的,其并发症特别是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数字化三维上颌模型重叠分析系统,实现数字化三维上颌模型的精确重叠和测量分析。方法采用层析重构法获取数字化三维牙颌模型,利用CAD模型配准技术,经两步配准实现数字化牙颌模型的重叠,对系统误差进行检验,并通过牙齿上的测量标志点对其移位进行三维测量。结果建立了数字化三维上颌模型重叠分析系统,并对系统误差进行了检验。结论通过CAD模型配准技术可实现数字化上颌模型的高精度三维重叠,该重叠分析系统可用于正畸治疗结果的评估及连续动态资料的获取。  相似文献   
8.
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方法治疗组:5%GS250 ml+黄芪注射液20 ml静滴,1次/d,疗程14 d;地奥黄芪注射液(简称黄芪注射液)由中科院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提供,每支10 ml,相当于黄芪原药材20 g。对照组:5%GS250 ml+能量合剂(ATP 20 mg+CoA100 U+VitB610 mg)静滴,1次/d,疗程14 d。结果黄芪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结论黄芪注射液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颅内血流灌注成像研究的不断发展,颈动脉狭窄的颅内血流动力学状态日益受到关注.了解颈动脉狭窄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受损情况,对卒中高危人群的识别、临床十预的实施、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有关颈动脉狭窄的颅内血流动力学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