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γ干扰素(IFN-γ)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50例冠心病人(急性心梗14例,不稳定心绞痛16例,稳定性心绞痛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中sICAM-1和IFN-γ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sICAM-1和IFN-γ的水平分别为(344.25±70.55)ng/ml和(1.877±0.104)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6.35±32.69)ng/ml和(0.072±0.014)pg/ml(P〈0.05);急性心梗组二者的水平分别为(453.54±83.92)ng/ml和(2.316±0.129)pg/m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9.96±55.74)ng/ml和(1.722±0.047)pg/ml]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44.37±60.23)ng/ml和(1.223±O.132)pg/ml](P〈0.05)。结论血浆sICAM-1和IFN-γ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二者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PCI)治疗时机。方法选择95例行PCI治疗的NSTEMI患者,合并高血压53例,其中早期行PCI治疗28例,择期行PCI治疗25例;合并糖尿病42例,其中早期行PCI治疗22例,择期行PCI治疗20例。比较早期与择期PCI治疗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随访6个月反复心绞痛症状、再发心肌梗死、冠脉血运重建、心衰等情况。结果合并高血压的NSTEMI患者早期行PCI近期预后及随访6个月的预后好于择期行PCI治疗;合并糖尿病的NSTEMI患者早期行PCI治疗近期预后较择期PCI治疗预后差。结论对于合并高血压病的NSTEMI患者应早期积极行PCI治疗,合并糖尿病的NSTEMI患者择期PCI治疗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50例CCH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CCHF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口服,1次/d.两组均治疗8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根据症状及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判定疗效;行6 min步行试验检测两组运动耐量,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WP)、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6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出现恶心、乏力1例,轻度头昏1例,经调整剂量后症状均消失,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辅助治疗CCH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5岁以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患者,212例)和老年组(>70岁患者,231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I治疗特点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2组间PC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史、大量饮酒史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高LDL、低HDL中青年患者亦多于老年组患者(P<0.05);老年组冠心病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5),糖尿病检出率也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且多为轻中度、局限性狭窄,3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者较少,严重、弥漫性及钙化血管病变亦不多见。双支血管病变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组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较高(P>0.05)。结论:吸烟、大量饮酒、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LDL、低HDL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病过程中亦起到重要作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多糖(APS)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率、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以及细胞膜上脂质流出通道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AP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TNF-α组、TNF-α+APS组和单纯APS组。分别用RT-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BCA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闪烁计数法计算胆固醇流出率,酶化学法检测细胞内脂质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核因子-κB(NF-κB)的水平。结果:单纯TNF-α组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胆固醇流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NF-κB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APS组与对照组在上述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TNF-α组比较,TNF-α+APS组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胆固醇流出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NF-κB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PS能够使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率上升,而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并能够减弱泡沫细胞中NF-κB的活化水平。这些发现提示APS能够拮抗TNF-α对于ABCA1的下调作用,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浆IL-10,IL-17,IL-18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L)-10,IL-17,IL-18和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160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和40例正常人血浆中IL-10,IL-17,IL-18和CRP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IL-10,IL-17,IL-18和CRP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IL-10作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不足以阻止其发生、发展,IL-17,IL-18和CRP的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其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心病及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患者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19例,采用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PAPP-A水平,同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测定患者斑块纤维帽厚度。结果:ACS组PAPP-A高于SAP组[(48.71±18.90)ng/L∶(18.93±11.11)ng/L,P<0.01];ACS组斑块纤维帽厚度低于SAP组[(45.44±18.25)μm∶(90.74±24.54)μm,P<0.01]。ACS组中PAPP-A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78,P<0.01。逐步(Stepwis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认定PAPP-A是预测斑块易损性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APP-A是一种独立的、能够有效预测冠心病风险以及斑块易损性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