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使用瑞士产Straub旋切仪对28例下肢动脉闭塞症(31支闭塞动脉)行血管腔内旋切术,术后对残留血管狭窄行支架置入术,共放置16枚血管内支架。结果完全开通者27支(87.1%),部分开通3支(9.7%),未开通1支;12枚支架因原有狭窄或旋切后残留狭窄放置,4枚因旋切后内膜损伤放置。1例胭动脉闭塞开通成功后造影发现闭塞段血管穿孔,经压迫止血后恢复。随访3~23个月,1例术后5h因心肌梗死死亡,4例症状复发。认为血管腔内旋切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简便可行、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后循环大型动脉瘤(PCL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ED治疗的14例PCLA患者(14枚动脉瘤,最大径≥10 mm).均为单发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主干3例,椎动脉V4段11例.采用改良R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应用FD(Pipeline+Tubridge)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径≥10 mm)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2例(95个动脉瘤)。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标准评价临床预后,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术后6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95个动脉瘤共置入101枚FD,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4.3%(4/92),其中缺血性1例,出血性2例(死亡1例),术后出现烦躁等症状1例。77例患者获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1~51)个月。至末次随访,mRS 0分70例,1分5例,2分、3分各1例。55例患者(56个动脉瘤)行影像学随访,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6(3~2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40个(71.4%,40/56),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1%(4/56)。52例患者(53个动脉瘤)6个月随访时动脉瘤完全闭塞34个(64.2%,34/53),支架内狭窄的发生率为7.5%(4/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联合弹簧圈填塞是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完全闭塞的独立影响因素(OR=8.98,95%CI:1.87~43.22,P=0.006)。结论FD治疗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但应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联合弹簧圈填塞可促进动脉瘤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4.
骨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lolism PE)被认为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临床表现,是骨科及其他手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静脉血栓形成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报道称由DVT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住院病人死亡人数的10%。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风险大、且治疗不彻底。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4月~2006年2月,我们采用经导管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等介入手段治疗骨科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36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行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结果主要并发症为胆道出血、感染、导管堵塞、胆瘘、支架再狭窄等。相应处理措施包括止血、抗感染、腹腔引流、支架再植入等。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封堵术1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造影导管送入颈动脉进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瘘口内,将可脱球囊充盈脱下栓塞瘘口,达到治愈目的。结果本组140例病人中有126例治疗后痊愈,14例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未出现永久性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15例病人复发。结论经导管介入栓塞瘘口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一种行之有效方法,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为治疗该病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穿刺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术治疗左、右肝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8例左、右肝内胆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病人,经皮经右肝或左肝单侧入路,通过在左、右肝管间和肝管、胆总管间植入金属双支架行胆管内引流,并结合抗肿瘤治疗。结果8例16枚支架全部放置成功,术后2周总胆红素由术前的(267.1±154.7)μmol/L下降至(61.2±13.4)μmol/L,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左、右肝管同时受累的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行单侧入路双支架植入技术并结合抗肿瘤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肝门部胆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科发现的主动脉弓类型与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复习这些解剖学变异对神经介入影响的文献。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主动脉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应用Photoshop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内径、头臂干开口至主动脉弓顶垂直距离,进行分型。并统计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结果340例患者中,3种主动脉弓类型中:Ⅰ型45.9%(156/340),Ⅱ型26.7%(91/340),Ⅲ型27.4%(93/340)。青年组(≤44岁)90例,Ⅰ型72例,Ⅱ型12例,Ⅲ型6例,其中30岁以下患者16例均为Ⅰ型;中年组(45~59岁)110例,Ⅰ型52例,Ⅱ型34例,Ⅲ型24例;老年组(≥60岁)140例,Ⅰ型32例,Ⅱ型45例,Ⅲ型63例。主动脉弓分支变异16.5%(56/340):LCCA与BCT共干、LCCA发自BCT各占5.3%(18/340);其次为LVA第三支发自弓3.8%(13/340),LSCA发自Kommerell’s憩室2例(0.6%)。结论神经介入医生应高度注意弓上分支变异、迂曲与复杂主动脉弓类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Y"形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材料与方法12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分别在左右肝管植入"Y"形支架,2枚支架并行放置10例,经第一枚支架网眼放置第2枚支架2例,其中8例联合抗肿瘤治疗。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总胆红素术前(263.5±153.8)μmol/L,术后2周下降至(57.2±10.4)μmol/L,没有出现与植入支架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病例。结论 "Y"形支架植入可有效解除肝门部胆管梗阻,联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颅内段椎动脉、基底动脉闭塞腔内再开通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1例优势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开通,记录分析术中各种并发症和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开通前、开通后及随访期间TIMI血流分级、mRS评分。结果 9例开通(成功率80%),闭塞远端中位TIMI血流分级由术前的1级提升到术后的3级(P〈0.05);中位mRS评分术前5分,术后48 h为5分,3个月随访为4分(P〉0.05)。1例椎动脉支架成形结合基底动脉接触溶栓并发颞叶出血,脑干新发梗死2例(其中1例术中基底动脉夹层,开通失败),围手术期并发症总计3例、发生率27. 3%。亚组分析提示单纯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可能较基底动脉受累再开通率高、并发症少、临床预后较好。结论椎基底动脉闭塞腔内开通技术可行,术后血流分级和mRS评分有所改善,但鉴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部分患者预后差,临床应严格筛选病例、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