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南城区正常成人腰椎骨矿密度Q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QCT检测成人腰椎骨密度,探讨济南城区成人BMD正常参考值、骨质疏松症分级诊断指标。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螺旋CT机及所配骨密度软件对12个年龄段1 173名(男648名,女525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进行L1和L3椎体松质骨BMD检测与分析。结果:①峰值骨密度女性位于25~29岁年龄段,BMD值198.1±23.2 mg/cm3,男性位于30~34岁年龄段,BMD值202.6±26.9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P<0.01),男性40岁、女性45岁年龄段时,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女性55岁、男性60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以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减少30%以上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提出骨质疏松Ⅰ~Ⅲ级诊断指标。结论: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仅检测L1椎体即可明确骨密度状态。②骨质疏松Ⅲ级诊断指标可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骨折危险性预测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级与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病,但现有的术前诊断方法缺乏以组织密度分型和实用性强的定量分级诊断。本文428例术前CT诊断分析,总结出CT的分型、分级方法并与70例手术所见对比。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选择4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CT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外科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行术前CT诊断与术后诊断的对比。同时对其中358例采用保守治疗3个月或半年的病人进行随访,对疗效进行分析。428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41.5岁。男性274例,女性154例。对一个病例中有多个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参考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总结其特征。结果本组病变病理包括透明血管型8例和浆细胞型2例。CT平扫为等密度病灶,4例伴有钙化,1例伴有囊变,CT增强扫描示7例透明血管型病灶有明显持续强化,1例透明血管型病变与2例浆细胞型病灶呈轻度中度强化。5例行MR扫描,4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平扫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均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有明显持续强化。结论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居多,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明显持续强化,且钙化常见,而浆细胞型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LPMN的临床表现、CT特征。结果:典型的影像改变为:①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17例;②缺损后方骨块突入椎管,完全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7例;③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18例;④伴有椎间盘突出并造成椎管狭窄18例。结论: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对胆系结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6层CT上腹部检查患者572例,对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患者62例、胆系结石患者220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2例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510例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无憩室患者中,憩室患者胆系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憩室患者(49例79.0%、171例33.5%,P〈O.01)。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周围憩室对胆系结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仿真内镜技术(VE)在胸主动脉夹层破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利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双源CT对比剂增强扫描并确诊的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VE后处理重建。利用断面图像观测破口是否存在,利用VE对破口及内膜片成像。为确定对比剂浓度与破口显示情况的关系,测量破口附近真腔的CT值;根据VE对破口的显示情况将本组病例分为VE显示清晰组(n=40)及不清晰组(n=10),观察VE显示的主动脉夹层破口及游离内膜片的形态及特点,分析两组之间测得的CT值的差异。结果 5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中Stanford A、B型分别为22、28例,其中40例(80%)VE图像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10例(20%)VE图像破口显示不清,其中4例VE及其他断面图像均未发现破口,6例破口显示不佳;VE图像显示清晰组与不清晰组之间破口附近真腔的CT值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清晰组破口周围均可见明显的伪影及噪声。VE图像显示清晰组中破口为梭形或椭圆形16例,其余24例为不规则型。5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中VE图像能显示清晰撕裂内膜的为45例(90%),其中包括螺旋型35例,其余10例。结论双源CT仿真内镜技术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及其破口的三维立体结构,腔内对比剂的浓度并非是导致VE图像破口显示不清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56层CT评价窦房结动脉S形变异的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冠状动脉CTA患者的成像数据资料,研究窦房结动脉S形变异发生情况及其起源、数目、解剖走行、终止方式。结果:161例冠状动脉CTA中159例显示窦房结动脉,其中26例可见到S形变异。S形变异的窦房结动脉起源部位与左旋支开口间的平均距离为(24.37±9.32)mm。S形变异的窦房结动脉走行于左上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终止于上腔静脉口周围的窦房结组织。终止方式有上腔静脉口后方、上腔静脉口前方、多分支围绕上腔静脉口周围。结论:窦房结动脉的S形走行的解剖变异常见,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有效显示窦房结动脉的S形变异。熟悉这一解剖特征,可降低心外科手术和经左心房介入治疗时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AI)与经颅多普勒(TCD)及颈椎横突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VBAI受试者同时进行TCD检查和颈椎CT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TCD常规检测阳性率为70·7%,加做颈转试验使阳性率提高25·3%;横突孔扫描检出相对性狭窄25例,继发性狭窄38例。结论(1)对血流速度在正常范围者应常规加做转颈试验,以提高其阳性率;(2)C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X线平片反映了横突孔与椎动脉颅外段的关系,若与TCD检测的颅内段进行综合判断,互为补充,可从影像学的角度为VBAI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收治无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3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0例无Q波型心肌梗塞(NQMI)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9~77岁,平均60.5岁。符合下列三项标准(其中②项中有1~2项):①持续胸骨后疼痛>30分钟,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相似文献   
10.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以往多依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影像学方面的经验较少。近年随着高档CT机的引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得以深入。现将我院自1992年以来收治的50例病人进行分析。资料和方法50例疑有垂体病变的病人,男17例,女33例。年龄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