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lnero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运动的特件进行弥散测量和成像,对急性腩缺血的榆测较传统MRI检查更为敏感.近年来随着DWI的广泛应用,对TIA的定义、诊断及预后的评价取得了较人的进展.本文主要对DWI异常与TIA患者的预后的相关性进行概括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学指标对预测脑梗死复发的价值,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开辟新的思路。方法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首发性脑梗死组(FIS)109例,复发性脑梗死组(RIS)91例。记录其复发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同时于发病72h内测定d-二聚体、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抗心磷脂抗体等9项血液学指标。结果①RIS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9±9)岁,FIS组患者为(56±10)岁;RIS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率(83.5%)明显高于FIS组(71.6%)。②与FIS组患者相比,RIS组患者血液学指标紊乱严重,9项中有6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蛋白s在RIS和FIS组分别为(23±7)μg/ml、(25±6)μg/ml,P=0.002;蛋白C在RIS和FIS组分别为(4.5±1.5)μg/ml、(4.9±1.7)μg/ml,P=0.05,显示蛋白S和蛋白C在RIS组降低。RIS组TM增高[(30±13)μg/L、(26±7)μg/L,P=0.01];RIS组t—PA较FIS组增多[(7.6±3.0)斗μg/L、(6.7±2.6)μg/L,P=0.025]。RIS组患者血浆Hcy浓度[(23±10)μmol/L]较FIS组[(17±6)μmol/L]升高,P〈0.01。RIS组患者抗心磷脂抗体IgG(ACAIgG)阳性的比例比FIS组高(18.7%、5.5%,P=0.004)。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050;95%CI:1.53~6.53)、高龄(OR=1.025;95%CI:1.00~1.05)、蛋白C降低(OR=0.692;95%CI=0.54~0.8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074;95%CI:1.03~1.12)以及抗心磷脂抗体IgG阳性(OR=3.426;95%CI:1.19~9.84)是预测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学指标失衡可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定期检测血液学相关指标有助于早期预测脑梗死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56例)和对照组(54例),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和3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辛伐他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NIHSS、BI、mRS和MMSE评分的好转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智能方面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4.
病历摘要 患者男,56岁.因反复口腔、生殖器溃疡19 a,肢体活动不利10 a,加重3个月,于2008年8月13日收入院.19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伴反复口腔溃疡,自认为是"上火"所致,应用中药等治疗(具体不详),并于次年逐渐发生阴囊、生殖器溃疡伴双腿内侧紫斑,视力逐渐下降.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考虑白塞氏病、色素膜炎,曾先后服用强的松(20 mg、1次/d)1 a,及秋水仙碱治疗1 a,未规律服用,2a后视力逐渐下降至失明,之后一直服用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未再服用激素,症状间断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早期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早期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月后两组MESSS、ADL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ESSS、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抑制脑卒中抑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加用奥拉西坦和疏血通静脉滴注;对照组33例,加用胞磷胆碱钠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1d。以NIHSS计分评定神经功能缺失,以MMSE计分评定认知功能障碍,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和MMS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其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人血白蛋白在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血白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8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20%人血白蛋白5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之后酌情间断应用;对照组36例,仅在血清白蛋白低于25g/L时加用人血白蛋白。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Glasgow昏迷评分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Glasgow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血白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显著,且能降低重症缺血性卒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9例未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其中HT组42例,非HT组36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筛选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HT组患者脑白质病变、卒中史、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及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CV)、舒张压C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病变(OR=1.794,95%CI 1.086~2.593,P=0.005)、房颤(OR=1.811,95%CI1.122~9.819,P=0.018)、大面积脑梗死(OR=6.527,95%CI 3.998~9.901,P=0.000)、收缩压CV(OR=1.994,95%CI1.158~4.876,P=0.022)、舒张压CV(OR=3.014,95%CI 2.121~5.032,P=0.008)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白质病变、房颤、脑梗死面积和血压变异性是急性脑梗死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预测自发性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三七总皂甙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神经功能及脑水肿和血肿变化的影响。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观察三组的IL-6、水肿、血肿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联合治疗组、依达拉奉组IL-6、NIHSS评分、血肿体积、水肿容积在治疗后1d、7d、14d低于常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也低于依达拉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联合治疗组、依达拉奉组均比治疗前降低,而常规治疗组在7d后才降低明显。结论依达拉奉与三七总皂甙联合应用可以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6、神经功能及脑水肿和血肿,比单一用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进展型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进展型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50例PCI患者及51例非PCI患者的临床资料中21个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PCI的关系;多元相关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PCI组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TIA史、CT早期梗死征象、低蛋白血症、感染和发热的比例、入院时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PCI组(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P=0.030)、入院时感染和发热(P=0.016)、CT早期梗死征象(P=0.009)和低蛋白血症(P=0.042)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该4项因素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史、发病后感染和发热、低蛋白血症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