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鼻背部软组织层次进行解剖观察,了解鼻背部软组织特点,以进一步明确隆鼻的层次及隆鼻术后鼻根部假体漂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10%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20例,对标本行大体解剖,沿背部正中线切口逐层解剖,观察鼻背部的软组织层次,相机拍照。结果:鼻背部软组织层次依次分为皮肤、皮下组织、鼻背筋膜层、鼻背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骨膜及软骨膜。鼻骨和侧鼻软骨结合处存在致密的纤维连接。降眉间肌大多起于鼻骨骨膜,少数起于鼻肌横部。结论:以往所谓的骨膜下隆鼻术实际上应称为双平面隆鼻术,即鼻根处假体置于鼻骨骨膜深层,鼻背、鼻尖部假体置于鼻背筋膜深层;鼻背筋膜下隆鼻术则是整个假体都置于鼻背筋膜深层。在鼻背筋膜和鼻骨骨膜之间存在滑动层和降眉间肌大多直接起源于鼻骨骨膜可能是鼻背筋膜后间隙隆鼻术后鼻根部假体漂移的解剖学基础。建议手术分离隆鼻腔隙时在鼻骨段紧贴鼻骨锐性分离,破坏骨膜及其表面的滑动层,并完全离断降眉间肌在鼻骨骨膜的起点,以尽量避免发生鼻根部假体漂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皮肤慢性溃疡处注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皮肤的再生和重建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6—8周龄SD大鼠17只,取其中1只大鼠,采用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取传至第3代细胞,移植前48h行DiI荧光标记。剩余16只大鼠麻醉后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于其背部脊柱两侧制作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随机分为4组。A组局部注射异体BMSC悬液联合PRP治疗,B组局部单纯注射异体BMSC悬液,C组局部单纯注射PRP治疗,D组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14d采集标本观察结果。采用大体观察、苏木素一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分化潜能。在治疗后7、14d,A、B、C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D组,A组愈合时间比B、C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发现A组新生真皮相应时间点的厚度、血管和胶原纤维均明显多于其他3组。结论在皮肤慢性溃疡处联合应用异体BMSC和自体PRP,能加速真皮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行为学训练对低剂量X线照射后幼年S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出生后35d的SD大鼠按抽签法随机分为训练组、照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6只.照射组、训练组每天均接受1次低剂量[以临床中婴幼儿(0~6岁)所采用剂量为基准]X线照射,共7d.对照组接受假照射.通过Morris水迷宫训练其学习记忆能力,7.0T MR检测3组大鼠海马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比值.荧光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Ⅳ(COXⅣ)蛋白表达的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线粒体形态. 结果 (1)照射组NAA/Cr值(1.611±0.013)较对照组(1.873±0.032)明显降低,训练组NAA/Cr值(1.870±0.018)较照射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定位航行实验中照射组大鼠第1~4天逃避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大鼠第1~4天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照射组大鼠穿越原站台次数、原站台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大鼠穿越原站台次数、原站台象限停留时间与对照组大鼠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海马CA1区COXⅣ蛋白表达减少,训练组COXⅣ表达增加.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海马CA1区COXⅣ蛋白表达(0.298±0.049)较对照组(0.998±0.056)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COXⅣ表达(0.987±0.053)接近训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照射组大鼠可见核固缩及较多受损的线粒体,训练组大鼠仅见少量受损线粒体. 结论 行为学训练可能通过增加COXⅣ蛋白表达,改善线粒体形态及功能来恢复低剂量X线照射后幼年SD大鼠受损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皮下蒂皮唇沟皮瓣应用于治疗面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从2015年6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面部急诊外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46例和女34例,所有患者均应用皮下蒂鼻唇沟皮瓣修复治疗方案,分析患者在治疗完成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治疗结果。结果皮瓣成活率为91.25%(73/80),1例发生全皮瓣坏死,6例发生部分皮瓣坏死。皮瓣完全消肿时间为(9.56±1.32)d。3个月时患者的PCT、CRP值均比术后1d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个月至一年时间内,随时间延长,患者的面部形态、肤色、瘢痕以及面部功能的改善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蒂鼻唇沟皮瓣治疗具有较为丰富的血运,能够进行灵活转移,并且临床存活率较高,患者皮瓣完全消肿时间较短,适用于面部外伤修复,不仅能够改善患者面部美观,还能够恢复面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削痂治疗老年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加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老年深Ⅱ度烧伤患者按照削痂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两组,烧伤后24 h之内行削痂治疗的62例患者为早期削痂组,烧伤后4~6 d行削痂治疗的38例患者为晚期削痂组,比较两组患者伤后3 d内的补液量、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伤后1、3 d时平衡液补液量、血浆补液量及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 d,晚期削痂组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早期削痂组,IL-10低于早期削痂组(P<0.05);早期削痂组一次性植皮成活率93.55%,创面愈合时间(26.76±6.83)d,住院时间(38.49±12.48)d,并发症发生率12.90%;晚期削痂组一次性植皮成活率76.32%,创面愈合时间(33.92±8.39)d,住院时间(49.88±15.17)d,并发症发生率31.5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深Ⅱ度烧伤患者早期削痂治疗能有效防止创面早期加深,减轻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损害,一次性植皮成功率高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PRP )联合低分子肝素( LMWH )治疗吸入性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单用组、联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单用组和联合组均建立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模型,模型组、正常组气管内滴入0乔.9%氯化钠溶液,单用组致伤后气管内滴注PRP液、联合组致伤后气管内滴注PRP和LMWH混合液。结果模型组、单用组、联合组的肺组织含水量显著的高于正常组( P <0.05),联合组的肺组织含水量显著的低于模型组和单用组( P <0.05);模型组、单用组、联合组的血清TNF-α、IL-6、IL-1β、PDGF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05),联合组的血清TNF-α、IL-6、IL-1β、PDGF显著的低于模型组和单用组( P <0.05);模型组、单用组、联合组的肺组织Brdu免疫组化阳性标记指数显著的高于正常组( P <0.05),联合组的肺组织Brdu免疫组化阳性标记指数显著的高于模型组和单用组( P <0.05)。结论 PRP联合LMWH治疗吸入性损伤大鼠能够显著的减轻肺水肿及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悬空式支架在四肢深Ⅱ°烧伤患者植皮术后植皮区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根据人体四肢功能位置特点设计并制作悬空式支架。选择应用支架的四肢深Ⅱ°烧伤的35例患者为支架组。应用普通胶枕的深Ⅱ。烧伤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应用1W后,观察两组患者四肢易受压部位的植皮区植皮成活情况。结果对照组25例植皮成活良好,6例一般,4例较差;支架组33例植皮成活良好,2例一般。两组植皮成活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空式支架使深Ⅱ。烧伤四肢植皮区长期悬空,避免植皮部位受压和移位,减轻患者因皮片不成活而再次植皮手术的风险及病残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鼻外侧神经的解剖结构,为鼻整形术时减少鼻外侧神经的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用10%甲醛固定的头部标本20具,对其进行大体解剖,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鼻背筋膜,沿中线分离鼻背筋膜后,于鼻背筋膜深层显露鼻外侧神经起点,沿起点向鼻尖方向解剖,观察神经位置及分支情况,并用相机拍照.结果 鼻外侧神经从鼻骨和鼻外侧软骨结合处发出,紧贴鼻背筋膜层,走行于鼻背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内,鼻部发出点距鼻背正中线距离为5.40~6.80 mm,平均为(5.90±0.47)mm,向下逐渐浅出,分布于鼻背下部、鼻翼、鼻尖等处的皮肤.结论 为避免损伤鼻外侧神经,应尽量在直视下手术;若盲视下手术,在鼻骨和鼻外侧软骨结合处分离时应尽量控制在距鼻背正中线5.4 mm以内,在鼻背筋膜下分离时应紧贴骨膜、软骨膜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