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荔枝核提取物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的防护作用,以及对肝组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表达的影响。方法: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低剂量(10只)和高剂量荔枝核提取物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以脂肪乳剂(添加脂肪肝诱导药物丙基硫氧嘧啶)灌胃,另外低、高剂量荔枝核提取物组大鼠以荔枝核提取物溶液(250mg/kg、500mg/kg)灌胃。第6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进行肝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对MIF的表达进行评分,并测定血清Glucose、ALT、AST、TG、TC、HDL和LDL水平。结果: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荔枝核提取物组大鼠可见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改善,肝组织MIF表达及血清Glucose、ALT、TG和LDL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血清HDL水平增高(P〈0.05),且高剂量组Glucose、ALT、TG和LDL的降低显著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荔枝核提取物可改善NASH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血糖、血脂代谢以及肝功能损害,并能降低肝脏MIF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喷洒亚甲蓝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有肠黏膜异常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0.5%的亚甲蓝喷洒,然后于染色最深部位取活检。对照组常规内镜下取活检。结果实验组检出癌细胞14例,检出率为23.0%,对照组检出5例,检出率7.9%,实验组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喷洒亚甲蓝染色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肿瘤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8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患者中,良性肿瘤占22.7%(20/88),恶性肿瘤占77.3%(68/88).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多见,占60.0%(12/20);恶性肿瘤主要为腺癌,占45.6%(31/68).8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及消瘦、贫血、腹部包块等.本组术前误诊率为62.5%(55/88),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恶性肿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37/50)、46.0%(23/50)、24.0%(12/50).结论 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一经诊断,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荔枝核提取物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5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10只)、小剂量(10只)和大剂量荔枝核提取物干预组(10只)。分别以250mg.kg-1和500mg.kg-1荔枝核提取物干预NASH大鼠6周。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血清GLU、ALT、AST、TG、TC和LD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小剂量荔枝核提取物干预组大鼠血清GLU、ALT、TG和LDL显著降低(P〈0.05),而大剂量干预组动物效果更为明显。结论荔枝核提取物能改善NASH大鼠葡萄糖、脂质代谢和肝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1在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共刺激分子B7-H1在50例直肠癌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之间的表达水平作相关性分析,并探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6.0%(33/50),20.0%(1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者之间的表达评分呈正相关(r=0.435,P=0.002)。在直肠癌组织中B7一H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在癌旁组织中B7-H1的表达仅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P〈0.05),而与其他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B7-H1在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进展和侵袭相关,可以作为直肠癌患者预后的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贝伐单抗联合IFL方案(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6月~2009年8月期间分别给予贝伐单抗联合IFL方案(A组,40例)和单独IFL方案(B组,37例)进行化疗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和随访情况。结果A组和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0.0%和21.6%;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浓度均有明显变化(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为Ⅰ~Ⅱ度,无严重不良反应,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1年存活率为27.5%,其中生存期(OS)最长者达15.6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期(TTP)为4.9个月,中位OS为10.5个月。B组患者1年存活率为18.9%,其中OS最长者达12.3个月,中位TTP为3.4个月,中位OS为8.8个月。两组1年存活率、中位TTP、中位O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IFL方案相比,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对于进展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多数患者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毒副作用发生率低,患者能够耐受,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小肠出血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小肠出血患者中4例行肠镜下止血治疗;40例行开腹手术;24例行腹腔镜治疗,其中行小肠部分切除术57例,完全腹腔镜下憩室切除7例。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主要以肿瘤为首,占48.5%(33/68);其次为小肠憩室占29.4%(20/68),小肠炎症占14.7%(10/68),血管病变占7.4%(5/68)。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小肠出血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及炎症是其常见原因,术中肠镜检查可确诊小肠出血。外科手术是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光触摸法和亚甲蓝染色法获取淋巴结对进展期胃癌术后TNM分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07例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标本分别使用强光触摸法与亚甲蓝染色法获取淋巴结,并与术后病检结果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方法所获取的淋巴结数量及对患者TNM分期迁移的影响.结果 107例胃癌标本共获取淋巴结3520枚,其中阳性转移淋巴结610枚.由强光触摸法获取2622枚,阳性转移的淋巴结数目为449枚.亚甲蓝染色法获取淋巴结898枚;阳性转移淋巴结161个.本组107例胃癌患者,单独行强光触摸法导致TNM分期迁移43例,其中ⅡA期迁移至ⅡB期1例,ⅡB期迁移至ⅢA期21例,ⅢB期迁移至ⅢC期21例,分期迁移率为40.2%.结论 单独强光触摸法获取淋巴结,对于直径较小淋巴结存在漏检,可导致TNM分期迁移.亚甲蓝染色联合强光触摸法获取淋巴结可以提高淋巴结总数量及阳性转移淋巴结数量,减少分期迁移,使TNM分期更准确,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按“肿瘤血管正常化窗口(NWTV)”假设对不能切除的胃癌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进展期及局部晚期不能切除的93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采用FOLFOX4(奥沙利铂、四氢叶酸和氟尿嘧啶)常规新辅助化疗]、B组(29例,前述方案加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和C组(34例,按NWTV假设,按B组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贝伐单抗用药5d后按A组方案治疗)。比较3组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不良反应及临床结局。结果3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按计划完成了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疗效和不良反应3组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分期下降率分别为56.7%(17/30)、72.4%(21/29)和85.3%(29/34),C组明显高于A组(P〈0.05);R0切除率分别为23.3%(7/30)、27.6%(8/29)和52.9%(18/34).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均P〈O.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管生成剂应用于胃癌的新辅助治疗中能改善临床疗效,按NSTV窗口指导的给药方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