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虔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2):225-226
1996年2月~2010年6月,我院应用蹼间穿支血管蒂掌背筋膜皮瓣治疗示、中、环、小指皮肤缺损12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2~68岁。示指6例、中指3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S-亚硝基化是指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衍生基团连接到半胱氨酸(cysteine,Cys)硫醇上生成S-亚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SNO)的过程,其作为可逆的翻译后修饰有助于信号传导,在神经系统中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该文将从S-亚硝基化的调节机制及其与神经系统性疾病发病过程和治疗的关系进行概述,以期为未来该类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间苯三酚-萜烯为桉属Eucalyptus L.Herit植物中天然存在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独特的聚酮-二萜骨架,抗癌活性显著,是抗癌先导化合物的潜在来源。综述桉属植物抗癌活性天然间苯三酚-萜烯类化合物的结构、作用机制,为间苯三酚-萜烯类抗癌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胶质瘤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60%~70%.因多数呈漫润性生长,手术不易全切,复发率高,预后普遍较差,恶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仅13个月.寻求有效治疗手段,改进治疗策略,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对病理诊断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CNS)WHOⅠ级神经上皮组织起源肿瘤的种类及发病率、年龄和性别分布、好发部位、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等一般特征。同时简要介绍了该组肿瘤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表现和研究进展,旨在加深对该组肿瘤上述特征和分子遗传学异常改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视神经炎病因学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了解临床首诊为视神经炎患者的病因分布,并与西方国家视神经炎病因进行比较。 方法 对204例初诊为视神经炎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眼科和神经内科检查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参照国际认可的诊断标准进行病因学诊断。 结果 113例视神 经炎患者中83例(73.5%)符合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ON)。鼻窦炎在该组疾病中较为常见但仅为4例视神经炎患者的可能病因。发现结核性脑膜炎导致的视神经炎2例和梅毒性视神经炎1例。23例(20.4%)患者病因未明。 结论 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是视神经炎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尽管存在某些病因学和预后方面的不同,该组视神经炎患者的病因分布与西方国家报告较为相似。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367-36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置放术,术中选用保护装置27例,行球囊预扩22例,行后扩5例。结果全部患者操作顺利,共置放支架42枚,影像学评价残余狭窄<20%。临床治愈29例,好转6例。随访1~36个月,症状无复发,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再狭窄有待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神经营养因子3 mRNA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血和再灌注不同时间大鼠海马不同区域神经营养因子 3(NT 3)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 用Smith法制备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大鼠模型 ;随机引物法标记NT 3cDNA探针 ;原位杂交检测NT 3mRNA表达情况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结果 前脑短暂缺血后 ,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NT 3mRNA表达均一过性下降 ,并随再灌注进一步加重 ,尤以CA1区下降幅度明显 ,且持续时间长 ,此后各区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CA4区NT 3mRNA表达无显著性变化 ;各脑区、各时段NT 3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凋亡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前脑缺血和再灌注后 ,NT 3表达的减少可能是神经元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oxic effects of rotenone on the proliferation, γ-glutamylcysteinylglycine (GSH) content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of rat rnidbrain astrocytes in vitro and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 of arabinoeytidine (ara-c). Methods In vitro cultured rat midbrain astrocyte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into 9 groups, including a normal control group, 4 short-term rotenone treatment groups exposed for 24 h to 10, 20, 40 or 60 nmol/L rotenone, 2 long-term rotenone treatment groups exposed for 30 days to 10 or 20 nmol/L rotenone, and 2 ara-c groups with 500 nmol/L ara-c treatment following exposure to 10 or 20 nmol/L rotenone for 6 days. The cell proliferation was assessed by immunocytochemical detec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GSH content in the treated cells was measured by GSH detection kit, and the expression of GDNF was detected with immunocy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 The 24-h exposure to low-level rotenone (10 and 20 nmol/L) did not cause any changes in GSH content or GDNF expression in the cells. But at 40 and 60 nmol/L, rotenone treatment for 24 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GSH content and GDNF expression. Rotenone exposure for 30 days increased the ratio of proliferating astrocytes and decreased GDNF expression level, but the GSH content remained stable. The application of 500 nmol/L ara-c to suppress the cell proliferation restore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DNF to almost the control level and markedly increased GSH content. Conclusion Rotenone affects the proliferation and activity of rat midbrain astrocytes in vitro and deteriorates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Low-level ara-c can increase the GSH content and GDNF expression levels by suppress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rotenone-exposed astrocytes, suggesting its potential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的命名是出于对詹姆斯·帕金森的敬意,他的经典论文“短论震颤麻痹”发表于1817年,首次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帕金森病是一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变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