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维生素A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64例NRDS患儿及60例无NRDS的早产儿分别作为NRDS组、对照组,检测两组TGF-β1、BMP-7和维生素A水平.结果 NRDS组血清TGF-β1和BMP-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维生素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Ⅲ~Ⅳ级NRDS患儿血清TGF-β1和BMP-7水平高于Ⅰ~Ⅱ级患儿(P<0.05);NRDS患儿血清TGF-β1和BMP-7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但维生素A与病情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NRDS患儿血清TGF-β1和BMP-7水平明显升高,且两者水平越高患儿病情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2.
1 莱姆病螺旋体简介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最早发现于美国的Lyme镇并由此得名,莱姆病是由蜱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疾病,通过肩突硬蜱感染人体宿主,可引起多系统器官损害,游走性红斑、神经炎、关节炎、心肌炎等.1982年Burgdorfer W等人成功从肩突硬蜱(Ixodes ricinus)中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螺旋体1,螺旋体感染通常是开始于肩突硬蜱幼虫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前胎儿侧脑室轻中度扩张对出生后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影响,为遗传咨询及临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经超声筛查提示胎儿侧脑室扩张13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侧脑室扩张水平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A组10~12 mm)72例、中度组(B组12.1~14.9 mm)50例及重度组(C组≥15 mm)14例;收集同期50例正常发育的单胎孕妇纳入对照组(D组),胎儿出生后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 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比较各组间智力运动发育水平.[结果]136例孕妇中20例(6例中度扩张,14例中度扩张)选择终止妊娠.A组72例全部分娩,B组44例分娩,C组全部终止妊娠.116例活产在新生儿期死亡2例,出生28 d A、B组组间及A、D组组间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2个月随访,失访17例,失访率为14.6%(17/116);A组智力发育指数(PDI)、运动发育指数(MDI)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组间PDI、MD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PDI、MDI评分显著低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孤立性侧脑室扩张患儿MDI、PDI评分显著高于非孤立性侧脑室扩张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孤立性侧脑室扩张胎儿出生后婴幼儿期预后良好,将孕妇超声检查有侧脑室扩张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更有利于指导遗传咨询,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T-LBL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性别、有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全身症状(B症状)、有无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临床分期、是否复发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事件生存(EFS)率和总生存(OS)率,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生存差异。结果 35例T-LBL患儿中男24例(68.6%),女11例(31.4%),诊断时中位年龄9(7,11)岁,骨髓受累7例(20.0%),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例(5.7%),Ⅱ、Ⅲ、Ⅳ期患儿分别为1例(2.9%)、25例(71.4%)、9例(25.7%)。TdT、CD99、CD3、CD7阳性率分别为91.4%、100.0%、94.2%、100.0%,不同程度表达CD20、CD34、CD10、CD21、CD30。35例患儿3年OS率、EFS率分别为85.6%和74.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LDH水平、复发是3年OS率的影响因素(P<0.05)。7例复发患儿的复发中位时间为1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影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早产儿是否进行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提供临床指导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06例NICU早产儿及家庭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际喂养方式不同,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两组均为53例。采用焦虑(Self-rated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ed Depression Scale,SDS)、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Parents' Perception Uncertainty Scale-Family, PPUS-FM)以及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针对新生儿家庭开展调查,以掌握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结果 与混合喂养组相比,纯母乳喂养组早产儿母亲的SAS评分(43.12±12.03 vs. 49.87±14.97,P=0.012)、SDS评分(62.31±11.69 vs. 71.23±16.02,P=0.0014)及PPUS-FM(85.54±20.04 vs. 99.86±22.63, P=0.0008)评分均明显偏低,且其母亲产后1 h开奶率(84.90% vs. 50.94%,P<0.001)、家庭支持母乳喂养率(98.11% vs.86.79%,P=0.027)、乳头正常率(92.45% vs.77.36%,P=0.030)以及乳汁分泌充足率(88.68% vs.71.70%,P=0.28)等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影响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因素主要有早产儿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对疾病的不确定感、产后1 h内开奶情况、家庭对母乳喂养的支持情况、母亲自身的乳头及乳汁分泌情况等。应对其采取积极的干预,以提高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经影像学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脑梗死组,同期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Cyst-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s-CRP水平。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对脑梗死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死亡和存活病例血清Cyst-C、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yst-C为(1.24±0.27)mmol/L,hs-CRP为(6.42±0.56)ug/m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83±0.12)mmol/L、(1.03±0.08)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8, 42.648, P0.0001)。随访3个月,死亡23例,死亡者Cyst-C、hs-CR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7,18.678, P0.01)。结论血清Cyst-C和hs-CRP水平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新型七孔分区减压法对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5-05~2016-10收治该院的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55例,Ⅰ期(ARCO标准) 26例30髋,Ⅱ期29例35髋。采用新型七孔分区减压治疗者(新型组) 20髋,传统三孔减压治疗(传统组) 25髋,药物保守治疗者(保守组) 20髋。随访1年,评估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至末次随访,新型组、传统组及保守组Harris评分均较治疗前获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且新型组Harris评分优于传统组及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末次随访X线检查,新型组股骨头塌陷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及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型七孔分区减压法治疗成年人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延缓股骨头坏死塌陷。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长春地区出入境人员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型分布。方法收集42例丙型肝炎阳性者的血清标本,采用基因测序法进行HCV基因型检测和分析。结果 42份HCV阳性血清基因分型分别为1b、1a、2a,其中基因1型21份(占50%),1b亚型13份(占30.95%),1a亚型8份,2a亚型9份。HCV基因型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地区出入境人员感染的HCV以1b型为主,2a型次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 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男, 1岁6个月, 因"发热15 d, 皮疹9 d"为主诉入院, 主要表现为高热, 肝、脾、淋巴结大, 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 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 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 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 维持期间2次复发, 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 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 突发肠穿孔, 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 病情稳定后, 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 全程静脉营养支持, 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 第35天血小板植入, 嵌合率为100%, 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 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