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8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部位带蒂胸腹轴型皮瓣修复上肢深度蛇伤溃疡3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我院共收治蛇伤溃疡创面患者 113例 ,其中 36例上肢深部组织外露患者采用 8种不同类型的胸 /腹带蒂轴型皮瓣修复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6例 ,男 32例 ,女 4例 ,年龄 10~ 74岁 ,平均 2 6 .8岁。右上肢 30例 ,左上肢 6例。手背创面 2 0例 ,手掌 (腕部 )创面 6例 ,手部环状创面 4例 ,肘背侧骨外露创面 3例 ,肘窝创面 3例。溃疡面积最小 5 .0 cm× 3.5 cm,最大16 cm× 11cm,溃疡面均有骨骼、神经、血管或肌腱外露。本组伤后立即到医院治疗者 8例 ,其余 2 8例入院时间为伤后 7…  相似文献   
2.
休克是小儿烧伤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导致小儿烧伤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989~ 2 0 0 1年我科共收治小儿烧伤 812例 ,出现休克 138例 ,发生率为 17% ;休克死亡 7例 ,病死率为 5 .0 7%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小儿烧伤休克年龄分布为出生 2 8d内 3例 ,2 9 d至 1岁 2 8例 ,>1~ 3岁 5 6例 ,>3~ 12岁 5 1例。轻度烧伤发生休克 5例 ,发生率为 3.6 2 % ;中度烧伤发生休克 4 6例 ,发生率为 33.33% ;重度烧伤发生休克 4 0例 ,发生率为 2 9.99% ;特重度烧伤发生休克 4 7例 ,发生率为 34.0 6 %。小儿烧伤休克发生时间为伤…  相似文献   
3.
林源  王润秀  黎信森 《广西医学》2000,22(2):323-324
我院于 1 991年 9月至 1 996年 9月 5年间收治电烧伤患者 92例 ,其中接触性电烧伤 78例 ,电火花或电弧烧伤 1 4例 ,无一例死亡。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性 86例 ( 93.48% ) ,女性 6例 ,其中成人电烧伤 65例 ( 70 .65% ) ,儿童电烧伤 2 7例。 1 5~ 2 9岁年龄组 30例 ( 32 .1 6% ) ,40~ 59岁年龄组 1 8例 ( 1 9.57% ) ,0~ 6岁年龄组 1 5例( 1 6.30 % ) ,其他年龄组共 2 9例。四季中以夏冬两季患者稍多 ,但各季相差不多。烧伤面积平均为 ( 8.0 7± 8.60 % ) ,以中小面积为主 ,仅 4例烧伤面积大于30 % ( 4 .35%…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内给氧与鼻导管给氧法在治疗烧伤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烧伤后低氧血症60例,治疗组30例,静脉注射碳酸酰胺过氧化氢;对照组30例,用鼻塞法给氧并以血气分析来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内给氧是治疗烧伤低氧血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氨苄青霉素临床应用较广泛,口服、肌注、静注、静滴均可,在儿科临床上则以10%或5%葡萄糖注射液与之配伍静滴者为常见。但氨苄青霉素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解或脱水缩合反应,由于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致造成不良后果。本文仅就氨苄青霉素与10%葡萄糖液配伍静滴,引起输液反应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我院儿科病房从1985年4月至1986年元月,发  相似文献   
6.
烧伤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变化与感染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联合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探讨其对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5/2005-03广西医科大学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29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表法将29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联合用药组7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8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6例、生理盐水对照组8例。各组患者均在处理创面前将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伴感染者经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至感染完全控制,创面刮除病理性肉芽。联合用药组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1500IU/次,外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20AU/次;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单纯给予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1500IU/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给予外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20AU/次;生理盐水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擦拭创面。各组敷料包扎,隔天换药,于处理创面后第3,7,14天观察创面上皮葡行情况和肉芽组织成熟程度。结果:实验选用糖尿病足患者29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愈合率的比较:创面处理后第3天各组基本相似(P〉0.05);创面处理后第7天,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均明显提高(P〈0.05);创面处理后14天,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均显著提高(21.67&;#177;1.53)%,(33.50&;#177;1.56)%,(28.77&;#177;1.50)%,(23.73&;#177;1.20)%(P〈0.01或0.05),以联合用药组升高最为明显。②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各组肉芽组织生长大体观察情况:各组于创面处理后第3,7天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均基本相似(P〉0.05)。创面处理后第14天,联合用药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明显优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于糖尿病创面的治疗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大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测定伤后3、7、14 d和21 d的创面愈合率;观察两组表皮组织的组织学特征及厚度,测定两组角质形成细胞贴壁率、细胞周期、早期凋亡率、迁移能力,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蓄积情况.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伤后7、14 d和21 d创面愈合面积百分比显著减少(P<0.05).糖尿病组皮肤表皮细胞层次欠清晰,部分表皮细胞缺乏复层排列,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糖尿病组角质形成细胞12、24 h贴壁率显著下降(P<0.05),进入G2/M期的细胞显著减少(P<0.05),早期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大鼠表皮层中有大量的AGES蓄积.结论 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再上皮化受阻,这一现象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受抑有关.表皮层大量AGEs蓄积可能与糖尿病环境下角质形成细胞牛物学功能受抑有关.  相似文献   
9.
林源  王润秀 《微创医学》2002,21(5):692-694
糖尿病足部溃疡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血管病变,其主要原因是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等多种诱因综合所致;其病理基础是动脉和小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脉管狭窄、阻塞,以致所支配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造成坏疽或溃疡经久不愈[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中Ⅳ型胶原的糖基化对表皮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方法鉴定其标志物(角蛋白19和β1整合素),将表皮干细胞分别接种在包被有正常Ⅳ型胶原和糖基化Ⅳ型胶原的培养板上,比较两者黏附率、生长曲线和克隆生成率。结果糖基化Ⅳ型胶原上生长的表皮干细胞的黏附率和克隆生成率均较正常胶原组低(P<0.05)。结论Ⅳ型胶原的糖基化抑制了表皮干细胞的黏附与增殖,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