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比分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两种治疗策略,方法:对应用大剂量垂体后叶素持续静滴联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治疗的22例病人及应用奥曲肤治疗18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垂体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8.2%,81.8%,奥曲肽组分别为77.8%,89.0%,在近期止血效果方面奥曲肽组优于垂体组,而总止血效果相差无显著性(P>0.05),无效及再出血率则垂体组比奥曲肽组高,结论: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止血迅速,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副作用少,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禽源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分离株对1-4代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方法血清型采用常规的凝集试验进行测定;药敏纸片试验采用CLSI(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推荐的K-B药敏纸片法。结果344株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覆盖了27个血清型,其中O78、O2、O1和O18血清型菌株分别有141、47、27和22株,共237株,占定型菌株的68.90%;224株禽源沙门菌经血清型鉴定均为鸡白痢沙门菌。1993-1999年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仅对萘啶酸的耐药率超过60%(62.43%,113/181);2000-2008年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3代9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60%;禽源沙门菌从2000年起开始出现喹诺酮类耐药菌株,2000-2008年分离到的沙门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达到了83.74%,但对其它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近20年来,我国禽源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上升,10种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且禽源大肠杆菌比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更为严重,交叉耐药情况亦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25株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gyrA基因QRDR区变异情况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常规血清学方法鉴定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萘啶酮酸和3种氟喹诺酮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扩增沙门氏菌gyrA基因QRDR的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这些分离株涉及18个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它们的分离率分别为22.4%(28/125)和19.2%(24/125)。沙门氏菌分离株对萘啶酮酸的耐药率为39/125。3种氟喹诺酮药物对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明显比萘啶酮酸敏感株高。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gyrA基因QRDR的序列分析表明,所有萘啶酮酸耐药性沙门氏菌gyrA基因的83或87位点发生了突变,83位点发生点突变的菌株对萘啶酮酸的MIC范围大于或等于1024μg/ml,而87位点突变的菌株的MIC范围为32~512μg/ml。结论沙门氏菌分离株gyrA基因发生点突变的位点与萘啶酮酸耐药水平高低存在关联,且导致对三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王晓泉  李跃华 《西部医学》2014,(4):470-471,476
目的探讨心胸比值对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120例心衰患者按X线胸片心胸比值(CTR)分为4组:心脏正常大小组(CTR≤0.5)、轻度增大组(0.5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的最终归宿。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发心脏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如能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即作出正确诊断,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经结肠镜,病理证实的76例大肠多部位溃疡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多部位溃疡的病因诊断及诊断方法,方法:采用Olympus电子结肠镜检查,内镜直视下溃疡边缘取活检,送病理,部分病例结合临床其它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或诊断性治疗。结果:76例中溃疡性结肠炎55例,大肠结核9例,结肠克罗恩(Crohn)病7例,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2例,未能确诊3例,结论:大肠不同部位溃疡以溃疡性结肠炎为最常见的病因,对不典型部位溃疡应警惕大肠结核,结肠Crohn病,原发性大肠恶性淋巴瘤等少见病因。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是干扰素刺激下产生的最丰富的产物,也是宿主对病毒感染应答环节中的重要环节。距离ISG15第一次被报道已有42年,越来越多研究揭示了其蛋白复杂和多变的性质,除可对细胞内多种蛋白进行修饰外,也可作为细胞因子分泌至细胞外。ISG15存在物种间作用差异。本文介绍ISG15在天然免疫中的抗病毒功能及其发挥这一功能的不同机制,并阐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白毒伞中毒所致多器官损害3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33例白毒伞中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白毒伞中毒所致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经卫生预防部门确定的33例白毒伞中毒患者进行了肝、肾功能、三大常规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心肌酶学、出凝血时间、DIC等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证实多脏器功能损害、衰竭表现为肝、肾、心、消化道,血液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全身各器官组织损害,对肝脏损害尤为严重。其中1例尸检还发现有内脏自溶,经对症综合治疗、血液净化、冷沉淀等治疗。结果:33例中2-4个脏器损害者15例,治愈率100%;5个脏器损害者11例,治愈3例,治愈率27.3%,死亡6例,死亡率54.5%,病情恶化自动出院2例(18.2%);6个脏器损害者7例,死亡6例,死亡率85.7%,自动出院1例,结论:随着损害脏器数增多而死亡率递增。  相似文献   
9.
23例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0.5h~6h内行首次CT扫描。发病后20~30h行第二次CT扫描。结果23例患者早期CT影像中均表现为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密度征,CT复查时患者的CT影像均见HMCAS同侧脑实质大片低密度灶,其中6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应用CT技术早期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标志性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S)与冠状动脉弹性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冠状动脉CS评价冠状动脉弹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30例,其主要病变位于左前降支.对照组为疑似冠心病(如胸闷、胸痛)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者30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2组年龄均<55岁.应用冠状动脉CTA测量和计算所有研究对象左前降支的弹性指标——弹性系数值(D value),并对其钙化灶进行峰值计分,应用计算机工作站直接进行计算得到CS,分析弹性系数值和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左前降支弹性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左前降支血管的CS平均为337.52±84.43,大于对照组的平均值154.56±6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左前降支血管的CS与弹性系数值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和-0.991,为负相关.结论 CS与冠状动脉血管弹性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当CS增大时,该血管的弹性下降.CS评价冠状动脉弹性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上冠状动脉弹性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