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CT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KM-HN-1进行HLA-A*0201限制性表位预测,并对候选表位肽与HLA-A*0201分子结合亲和力及复合物稳定性进行分析,为探索基于KM-HN-1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基于蛋白酶体剪切位点特异性的算法PAProc及基于肽MHC-I结合的算法BIMAS和SYFPEITHI对KM-HN-1进行HLA-A*0201限制性表位预测.合成KM-HN-1相关候选表位肽KM-HN-I321-329(KLLPFRETV),KM-HN-I303-211,(FLPTAPPNV),KM-HN-I629-637。(TLLQIIETV),KM-HN-I87-95(ILNKSIIEV),KM-HN-I538-596。(QMMEALDQL)及阳性对照肽HBVcAg18-27(FLPSDFFPSV);对这些合成肽与HIA-A*0201分子结合亲和力及其复合物稳定性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KM-HN-I321-329(KLLPERETV)结合亲和力最低,KM-HN—I203-211(FLPTAPPNV)结合亲和力最高,其余3条肽结合亲和力介于2者之间;稳定性实验(DC50)结果显示:KM-HN-I538—546(QMMEALDQL)DC50小于2h,KM—HN-I321-329(KLLPERETV)的DC50介于2~4h之间,KM-HN-I87-95。(ILNKSIIEV)的DC50介于6~8h之间,KM-HN-I233-211(HLPTAPPNV)及KM-HN-I629—633(TLLQIIETV)的DC50均大于8h。结论基于蛋白酶体剪切位点特异性的算法及基于肽MHC-I结合的算法对KM-HN-1进行HLA-A*0201限制性表位预测,结合候选表位肽与HLA-A*0201分子结合的亲和力与复合物稳定性实验分析,为该抗原HLA-A*0201限制性表位的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是处于耗竭状态的T淋巴细胞。总结了以往研究支持该假说的证据,同时对于该假说与临床观察不一致之处提出相应的疑问。综合近期研究结果,认为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特异性T淋巴细胞很可能是分化早期的前体T淋巴细胞占主导,功能上处于沉默而非耗竭状态,并分析了该群T淋巴细胞保持沉默静息状态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息态fMRI并基于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患者(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局部自发脑活动和默 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连接变化模式。 方法 纳入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PSD患者(PSD组),以 及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均匹配的单纯缺血性卒中未抑郁患者19例(对照组)。分别采用MMSE、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测试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和抑郁情绪; 然后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图像预处理后计算ReHo值并提取两组DMN成分。比较组间ReHo值和DMN功 能连接差异,并提取差异脑区的ReHo值和功能连接值与PSD组患者HAMD-17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SD组右侧海马旁回和左侧小脑脚2区ReHo值升高(P <0.001,体素值>20 mm3, 未校正),并且在DMN中左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P =0.011,校正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 FDR)]、右侧楔叶功能连接减弱(P =0.006,校正FDR)。右侧海马旁回的ReHo值与HAMD-17评分呈正 相关(r =0.556,P =0.011);右侧楔叶功能连接值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 =-0.574,P =0.008)。 结论 PSD患者存在局部自发脑活动以及DMN功能连接异常并与患者的抑郁情绪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并表达β2微球蛋白-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并应用该蛋白建立一种全新的MHC-Ⅰ肽亲和力实验方法.方法 构建β2M-ZsGreen-6×His标签的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FT细胞表达,并以镍亲和层析法纯化,将该融合蛋白与表位肽共同与,12细胞反应,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2细胞标记绿色荧光的情况鉴定表位.结果 构建了B2微球蛋白-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纯化得到融合蛋白,该蛋白可应用于亲和力实验,进行表位鉴定.结论 β2微球蛋白-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应用于亲和力实验鉴定CTL表位方法可行,步骤简便,适用于大通量表位鉴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舍曲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舍曲林,治疗疗程为12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量表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8、12周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统计PSD发病率。结果治疗2、8、12周后,两组HAMD-17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同时期HAMD-1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PSD发病率均为0;治疗2周后,两组PSD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后,观察组PSD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8、12周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同时期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8、12周后,两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同时期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中早期预防性应用舍曲林,能显著降低PSD的发病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BDNF基因重组慢病毒修饰MSCs过表达BDNF的情况。方法构建携带BDNF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MSCs;RT-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DNF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绿色荧光试验证实BDNF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MSCs成功;RT-PCR、Western blot验证MSCs-EGFP-BDNF组BDNF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MSCs组及MSCs-EGFP组,MSCs组与MSCs-EGF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DNF基因重组慢病毒修饰的MSCs基因及蛋白表达均增高,MSCs成功过表达BDNF。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脑梗死为主要表现的食管癌所致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01—2017-12收治的食管癌合并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SECG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相同例数的单纯脑梗死者为单纯脑梗死组(SG组)。详细整理其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等资料,结合其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危险因素、病情变化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SECG组及SG组各72例。SECG组食管癌的病理类型以鳞癌最多见[51例(70.83%)],发现时已多发转移35例(48.61%),其中30例(41.67%)在未发现食管癌前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被收入院。与SG组相比,SECG组年龄[(70.04±9.29)岁]、男性[51例(70.83%)]、焦虑抑郁状态[31例(4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液高凝状态[46例(63.89%)]、贫血[35例(48.61%)]、多次脑梗死病史[17例(23.61%)]、多发脑梗死灶[38例(52.78%)]、同时累及多支循环[33例(45.83%)]、无明显脑动脉硬化[46例(63.89%)]、无脑梗死高危因素[21例(29.17%)]、合并其他部位血栓[15例(20.83%)],30 d mRS(2.78±2.0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可作为食管癌所致Trousseau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的同时累及多支循环的多发脑梗死灶,却多无明显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高危因素,患者多存在贫血及高凝状态,易合并其他部位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BNDF基因重组慢病毒转染MSCs,观察其体外诱导及脑内移植后分化神经样细胞的情况。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MSCs; 将携带有BDNF的慢病毒转染MSCs; 镜下观察诱导后MSCs的形态变化; 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PBS组、MSCs组、MSCs-EGFP组、MSCs-EGFP-BDNF组,记录各组细胞移植7、14、21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切片免疫荧光单标检测MSCs的脑内迁移、免疫荧光双标检测MSCs脑内分化神经样细胞的情况。结果 镜下观察经BDNF基因重组慢病毒诱导的MSCs由均匀一致的长梭形逐渐呈现出有单极、双极甚至多极的类神经样细胞,而空病毒组及未转染组MSCs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 移植入脑出血模型脑内后MSCs组、MSCs-EGFP组及MSCs-EGFP-BDNF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与PBS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MSCs-EGFP-BDNF组改善最为显著(P<0.05); MSCs-EGFP-BDNF组迁移至脑出血灶周围组织的MSCs明显多于MSCs组及MSCs-EGFP组(P<0.05),MSCs组与MSCs-EGFP组除7 d外其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MSCs-EGFP-BDNF组胶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MSCs组及MSCs-EGFP组(P<0.01),而MSCs组与MSCs-EGFP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DNF基因重组慢病毒修饰的MSCs体外可诱导其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移植后迁移至脑出血灶周围组织的细胞数较其它组明显增多; 可促进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并检测到其分化为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在神经病学专业研究生的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