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参素治疗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CHB,随机分为A、B二组。A组 采用苦参素治疗;B组采用胸腺肽,疗程6个月。结果 治疗6个月后A组ALT复常率及HBeAg、HBVDNA阴 转率分别为85.00%、31.67%、33.33%,B组分别为61.67%、15.00%、16.67%(P<0.05)、A组血清中透明质酸 (HA)、层粘蛋白(LN)、IV胶原(IVC)及TGF-β含量分别下降为133.26±43.82、146.45±21.62、75.34±25.26 及5.56±2.36,B组分别下降为151.10±51.57、158.15±32.22、86.33±24.82及6.64±2.27(P<0.05)。结论  苦参素有明显抗病毒、抗纤维化及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2.
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Fas/Fas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可溶性Fas/Fasl的表达。方法  1 2 0例CHB ,随机分为A、B二组。A组采用苦参素治疗 ,B组甘利欣治疗 ,疗程 3个月。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Fas、Fasl。结果 肝组织及血清中Fas/Fasl的表达强弱与慢性肝炎程度有关 ,经治疗后A组肝组织及血清中Fas/Fasl的表达明显下降 ,与B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苦参素可能是通过调节Fas/Fasl的表达 ,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肝(CHB)疗效肯定,但应答率较低;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SAI)亦有一定的抗HBV作用。本文采用普通IFNα-1b联合SAI治疗CHB12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解放军第180医院2005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CHB患者125例。入选标准为:HBsAg和HBeAg阳性48周以上;HBVDNA>1×106copies/ml并持续24周以上;ALT>2倍正常上界值;24周内未使用过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及其他免疫调节剂。排除其他肝炎病毒和HIV感染、结核病、严重肝肾心疾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125例CHB患者按随机表分组法分为4组。A组(n=…  相似文献   
4.
大黄对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黄不仅具有利胆退黄、抗炎抑菌、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近年来实验研究还发现,大黄中的大黄素、大黄酸等成分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1,2 ] 。有关大黄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我们观察了37例应用大黄治疗慢性肝炎患者,从肝组织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及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Ⅲ型前胶原(PCⅢ)等方面来探讨大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73例均为我院2 0 0 1年1月~2 0 0 3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男6 7例,女6例,年龄2 1~4 5岁,平均年龄35 .3岁;慢性乙…  相似文献   
5.
泉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在逆转录过程中由于缺乏校对酶的作用 ,常常发生核苷酸的配对错误 ,因此其突变率较高 ,现已将HBV分为A~H 8个基因型[1] 。HBV感染呈一定的地域性分布 ,在我国主要以B、C、D基因型为主。但是有关基因型与HBV感染的致病性及临床意义尚不太清楚。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微板核酸杂交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HBV进行了基因分型 ,旨在探讨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血清标本16 8例血清标本均采自我院 2 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10月诊治的泉州地区慢性HBV感染者 ,其荧光定量PC…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OCE+GS)、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PEI)和门静脉介入治疗术(PVE)即三介入治疗,联合特异性肿瘤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s)的综合序贯疗法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的优越性。方法 127例中晚期肝癌(Ⅱ~Ⅲ期,巨块型或结节型。肝功ChildA或B级)患者随机分A、B、C三组,其中A组52例为治疗组,予综合序贯治疗,B组(45例)、C组(30例)为对照组,分别予TOCE+GS联合CTLs治疗和单纯TOCE+GS治疗,疗程均为2~4个月。结果A、B、C三组的缓解率(%)分别为:76.9、68.9、46.7(P<0.05);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1.2、60.0、43.3和57.7、37.8、30.0(P<0.05);中位生存期(月)分别为21.19、14.81、9.83(P<0.05);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功能变化,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B,C三组治疗前后AFP(ng/ml)水平分别为550.45±123.21vs 202.11±131.45、572.86±134.22 vs 236.61±152.32、532.71±154.67 vs 333.54±109.83,其中A、B组与C组比较下降差异显著(p<0.05);治疗1年后肝外转移(%),A、B、C分别为25.0,26.7、46.7,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B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期间Karnofsky评分变化三组间无显著差异,但A组恢复时间短于B、C组。结论 三介入联合肿瘤特异性CTLs的综合序贯疗法,能提高中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00例慢性肝炎患者分治疗组58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注rIFN-α2b 3MU,每周3次,共24周,采用MV1LU细胞生长抑制MTT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活性,同时用放免法检测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Ⅳ型胶原蛋白(ⅣC)的含量,并常规检测肝功能。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TGF-β、HA、LN、ⅣC及ALT含量分别为3.17±1.41、68.3±11.7、125.3±15.1、59.3±13.4、52.3±1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且TGF-β活性与HA、LN、Ⅳ-C呈正相关(均P<0.01),但与ALT无相关性(P>0.05)。结论:IFN具有特异抗纤维化作用,其原理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活性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α1b疗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 ,随机观察 10 5例 (B型 5 3例和C型 5 2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1b治疗 6个月和随访半年后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扰素α1b治疗 6个月和随访半年后 ,B基因型患者的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和HBeAg/抗 HBe的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C基因型 (P <0 . 0 1) ,B基因型患者的有效应答率为 5 2 . 83 %,显著高于C基因型的 2 5 . 0 0 %(P <0 . 0 1)。B基因型的持续应答率高于C型 ,复发率低于C型 ,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 0 5 )。结论 B基因型对干扰素α1b的抗病毒疗效显著高于C型 ,HBV基因型是影响干扰素α1b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科于2000年11月~2002年5月应用日本旭化株式会社制造的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 iQ血液净化机对66例患者进行了118人次血液净化治疗,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预见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序列测定病毒株的增多,近年人们开始根据生物系统发生学中的基因分类法建立HBV的基因分型技术和标准。对HBV进行基因分型有利于对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现有研究表明不同亚型HBV感染的临床病程和对治疗的反应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分别应用自行建立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HBVS基因测序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基因型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