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实验研究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态学理论,在取得钉螺静水沉降规律若干参数、公式基础上,采用循环水大型玻璃水槽进行试验,获得钉螺在流动水体中运动形式、方向、沉降、漂移等4种水力特征,并由外力平衡方程推导,经实测结果检验可行,得出钉螺动水沉降速度、距离两个实用公式.实验结果,为防止钉螺随水流扩散,采取“中层取水”、“沉螺池”等安全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钉螺和螺卵静水沉降及运动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湖北省沿江河涵闸、倒虹吸管引水灌溉扩散钉螺严重。以往对钉螺扩散现象的实验观察做得较多,但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钉螺扩散机理及特征,借以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是“江河水系中钉螺动态机理及灌溉系统防制钉螺扩散技术研究”课题的基础研究部分之一,旨在探索钉螺和螺卵的静水沉降规律,为动水动态试验提供数理依据,进而研究简便、有效防制钉螺扩散与兴修水利结合灭螺更优化的技术和方法。本实验于1989年7月至1990年6月进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防止涵闸引水扩散钉螺两种工程模式简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随涵闸引水由外滩向堤内扩散,国内已有不少调查报告;涵闸引水防止钉螺扩散工程的建造,国内也有报道.但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相应的防止钉螺扩散工程模式方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现将“沉螺池十两层半幅拦网”及“中层取水”防螺两种工程模式简介如下.1“沉螺池十两层半幅拦网”防螺工程1.1设计原理 根据钉螺、螺卵在水  相似文献   
4.
1990—1993年,运用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和钉螺生物学相关理论、方法,开展钉螺静止水体,流动水体沉降及动水起动3类室内试验,研究水体钉螺生物物理特征.试验结果:首次确定了钉螺生物物理指标的9个参数;建立了钉螺水体沉降、起动的4类6个实用公式;观察或测定了水流影响水休钉螺运动因素及值域.揭示了钉螺水体扩散形成机理,阐明现场研究多种扩散现象的成因,为现场防止钉螺扩散的安全工程,如“拦截”、“中层取水”、“沉螺”等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钉螺壳形的几何特征,进行了钉螺静水沉降观测;运用泥沙运动力学理论,推导并建立了钉螺静水沉速公式;对公式中反映钉螺壳形的三个主要物理变量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从公式的结构可以看出,各变量的物理意义明确,理论基础可靠,由公式计算出的钉螺静水沉通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钉螺和螺卵的重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常规泥沙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钉螺和螺卵的形态、生态特征,对钉螺和螺卵进行了重率测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湖区防止灌溉系统钉螺扩散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索防止涵闸引水灌溉扩散钉螺新技术。方法 运用流体力学、生物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应用及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 ,形成钉螺水力学及新的方法学特色的技术路线。在取得表达钉螺水力生物力学特征及其运动规律、物理参数、实用公式、沉降、起动流速值域的基础上 ,进而运用于现场涵闸防止钉螺扩散工程的设计、兴建及效果考核。结果 经过 5年多的努力 ,确定了测定钉螺、螺卵重率的方法并测得钉螺的平均重率 (1.80± 0 .0 1) g/cm3 ,螺卵的平均重率 (2 .2 9±0 .0 1) g/cm3 ;确立了钉螺壳形几何特征的分级法及分级标准 ,即按钉螺的螺体小、中、大进行了Ⅰ、Ⅱ、Ⅲ级分级 ;获得了表达钉螺静、动水沉速及起动流速的 6个特征值 ;建立了钉螺水体沉降、起动 5类实用公式 ;观察和测定了水体钉螺的水力运动特征及值域 ;阐明了水体钉螺扩散运动机理 ;并根据基础研究的结果 ,研制了“沉螺池”和“中层取水”防止钉螺扩散设施 ,经考核该工程设施沉、阻螺率达10 0 %。结论 本研究可为大江大河防止钉螺扩散及对涵闸的改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有效的防螺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