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3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胎丙)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本院从1974年8月至1979年1月应用胎丙治疗肝炎患者31例,其中慢肝26例(慢迁肝17例、慢活肝9例,病程已1.5~12年,平均3.9年)、急肝5例(黄疸型3例、无黄疸型2例);本院职工36例,其中长期有轻度肝炎症状者20例、患过肝炎者8例、肝炎恢复期6例、慢性HBsAg携带者2例。两组共男33例、女34例,年龄15~55岁。每天肌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经RIA法检查HBsAg阴性的胎丙一次3毫升(含丙球180毫克),连续14天为一疗程(22例)。或连续2疗程(27例)及3疗程(18例)。疗程结束后一律随访6个月。胎丙治疗期间不同时应用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2.
O1群霍乱弧菌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七次全球性霍乱大流行仍在持续(迄今92个国家已受侵袭),与O1群霍乱弧菌有关的其他细菌正在不断地增加,成为暴发性腹泻和地方性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1981年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16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为今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病例分析我院1981年共收治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112例,男63例,女49例,死亡16例,病死率14%。年龄13~86岁,平均36.5岁,16例死亡者的年龄为39~80岁,平均65岁,较抢救成功病例的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4.
耐药伤寒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选择有效的抗伤寒杆菌药物是决定伤寒治疗成败的关键。我院1952~1988年间收治4182例伤寒的治疗情况也能说明这一点。1952~1954年,总共收治伤寒1085例,均采用合霉素治疗,结果75例死亡,病死率为7%;1955~1960年收治1109例,都以氯霉素治疗,死亡11例,病死率为0.9%;1961~1986年收治的1786例中分别使用氯霉素、  相似文献   
5.
我院1966~1983年共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1例,所有病例均经脑脊液涂片或加培养证实。本文重点分析其诊断、治疗和随访结果,并加以讨论。资料分析一、性别、年龄、最初诊断:男7例,女4例。年龄15~63岁,平均29岁,以青壮年为多。院外最初  相似文献   
6.
我院收治SB>10mg/dl的深度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368例,占同期甲肝收治数2981例的12.3%。其中男242例,女126例。年龄为12~72岁,20~39岁组占89.2%。334例有食污染的毛蚶史,34例系继发病例。潜伏期20~39天,占70.3%。主要临床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二重感染直接与抗菌素的使用有关,它是指任何一种抗菌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新感染。作者复习了二十二个医院中14,077例接受抗菌素治疗的内科住院病人的病史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发现在药物治疗期间95例(0.7%)有二重感染(上界可信限0.8%)。在16种抗菌素中,头孢霉素和氨基糖类是二重感染最多的药物,其发生率分别为1.3%和2.4%,至于其他抗菌素并发新感染的则少于1%。 60岁或60岁以上的病例发生二重感染的危险性略高于年轻者(分别为0.8%对0.6%)。女性比男性危险性略小。随着血液尿素氮(Bun)的升高,二重感染率也升高,感染率从Bun少于25毫克/分升的0.6%到50毫克/分升的1.3%或更大些。本组病例有三种情况:3,238例曾接受任何一种抗代谢药物或皮质类固醇;999例恶性肿瘤并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其余为9,840例。免疫抑制治疗患者比其他两组易得感染,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其易感性与其他内科病人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1988年春,上海市发生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暴发流行。本次流行发病人数多而集中,病情亦相对较重而复杂,仅我院于1月11日至4月27日就收治深度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368例,现就这些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作一分析和研究。材料和方法本组病例系1988年1月11日至4月27日所收治者,病程中血清总胆红质均在170μmol/L以上。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病人入院后除详细询问病史和做体检外,常规检查肝功能及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死率巳由解放初期的30%左右下降到近10%。这是多年来在降温、止痉、气道管理、减轻脑水肿等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结果,但影响乙脑预后的因素较多,如何突破10%这一关,使病死率再大幅度下降,是项重要研究课题。现就本院1977年收治的92例乙脑患者资料分析,探讨缺氧对其预后的影响。一、一般资料:此次流行自7月14日起,7月下旬达高峰,到8月8日流行基本结束,最后1例在9月5日。年龄除1例2个月外,其余分布在12~76岁之间。男58例,女34例。补体结合试验阳性者共36例,可疑阳性者3例。从死亡者脑组织中分离出一株乙脑病毒。此次流行重型(按上海市1971年分型标准)特多,占总数之半(46/92),其中有5例脑干型(3例为脑炎脑干混合型)。21例须作气管切开。普通型及轻型病例各30及16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66例乙型脑炎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结果表明,免疫促进疗法组(正常人转移因子和免疫核糖核酸)的重型患者的病死率(16.3%)比常规治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合并皮质激素)的病死率(38.9%)显著为低;此外,对退热、气管切开与自主呼吸停止者的治疗效果,亦以免疫促进疗法组为优。由此初步认为皮质激素对乙型脑炎无常规应用之必要;而对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者,联合应用免疫促进剂和皮质激素可获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