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有螺洲滩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各环境因素的差别, 探究洲滩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 方 法 法 选取东洞庭湖地理位置较近的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各1块, 20 m × 20 m网格设置检测 点, 对各检测点进行钉螺调查和钉螺死活鉴定,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和温度。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高程、 土壤pH和温度均小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不同活螺密度的高程、 土壤水分 含量、 pH和温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其中无螺组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和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为 1 ~ 12只/0.1 m2 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余4组 (P < 0.01), 其高程也低于活螺密度为25 ~ 39只/0.1 m2 和> 39只/0.1 m2 的滩 地 (P < 0.01), 无螺组的土壤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1 ~ 12只/0.1 m2 的土壤温度低于25 ~ 39只/0.1 m2 的 温度 (P < 0.05); 有螺洲滩不同死螺密度组的水分含量和高程差异没有意义 (P > 0.05), 但土壤pH和温度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的土壤pH高于死亡2只、 3只和3只以上的组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土壤温度高于其余有钉螺 死亡组 (P < 0.05)。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洲滩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值和温度可能是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而高程、 土壤 pH和温度则可能是影响钉螺自然消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笼养观察法,将采集的实验钉螺置于实验螺笼内,分别投放至东洞庭湖有钉螺自然消亡的钱粮湖洲滩(钱粮湖区)和持续有钉螺孳生的君山公园洲滩(君山公园区)水体中,30 d后回收钉螺并观察钉螺死活。对投放前、投放现场后回收钉螺体内的真菌和细菌体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等分析。结果投放钱粮湖区和君山公园区水淹30d后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28.0%(70/250)和64.8%(162/250)(χ^2=81.365,P<0.01)。多样性分析显示,投放在钱粮湖区的钉螺体内真菌物种总数和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投放前,且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生物丰度较其他组有差异的生物群中包括对钉螺有害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结论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一定影响,但水环境导致的钉螺体内微生物谱变化是否为引起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则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区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体化学性质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 选取东洞庭湖区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君山公园有钉螺孳生洲滩,以及两者交界地带建兴农场洲滩作为研究现场。在涨水期、丰水期以及退水期,分别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200 m × 200 m网格法)采集距水底0.5 m处的底层水样,其中在丰水期还同时采集水面以下0.5 m处的表层水样,检测水体中的一般理化指标。结果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参考,3次采样水样检测含量都小于检出限的指标有铬(Cr)、铅(Cd)、锌(Zn)、汞(Hg)、铜(Cu)、硫化物(S?)及氰化物(CN?);含量略高于Ⅲ类标准但低于Ⅳ类水质标准的污染物有Hg和总磷(TP);低于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污染物有砷(As)和氟化物(F?);常规指标中,水温和pH值都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耗氧量指标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耗氧量(BOD)在涨水期和丰水位期都处于Ⅲ类水质标准范围,但退水期BOD值超出了Ⅲ类标准范围,处于Ⅳ类(≤ 6 mg/L)与Ⅴ类水质标准(≤ 10 mg/L)之间。有螺洲滩与无螺洲滩涨水期F?含量、As含量、pH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表层水pH值、BOD值、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底层水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退水期TP和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其中每次采集的水样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仅有F?含量;在涨水期无螺洲滩pH值超出了适合钉螺生长的pH值范围(6.8~7.8)。结论 在东洞庭湖,水体酸碱度以及水体中F?含量偏高可能与钉螺自然消亡有关,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钱粮湖)和有螺洲滩(君山公园)各1块,以20 m×20 m机械布点,对各检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P0.01);对于钱粮湖洲滩,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亡前、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P10.05,P20.01);三峡建坝前,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P0.05),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P0.01);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rs=0.008,P0.05),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值范围为76~251 d。结论在东洞庭湖,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钱粮湖地区垸外钉螺自然消长的变化情况,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回顾性收集1988-2011年间钱粮湖地区垸外的查螺资料, 逐年比较螺情指标的变化趋势, 并对这些螺情指标进行相关 性分析。结果 结果 1988-2011年垸外洲滩每年查螺面积未变化, 均为433.2 hm2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 钉螺感染率变 化趋势不明显 (P > 0.05), 但钉螺死亡率有下降趋势 (P < 0.05); 感染性钉螺密度与钉螺死亡率(R = 0.640, P < 0.05)、 钉螺 感染率 (R = 0.639, P < 0.05) 和活螺平均密度 (R = 0.646, P < 0.05) 呈正相关, 未发现其它螺情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 系; 1999年查螺仅发现7只钉螺, 其中1只活螺, 无感染性钉螺;2000-2011每年均未查到活螺。结论 结论 钱粮湖垸外洲滩 1988-1998年活螺平均密度变化不明显, 1999年后钉螺数量骤减, 直至目前仍维持无螺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建新、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食,对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所收集样奉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豆螺科包括纹沼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赤豆螺,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553只,其中钉螺1264只;建新未采集到钉螺,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225,P〈0.01)。钱粮湖地区、建新地区及稽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028、0.7186及0.6788,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5、1.4313及1.1999。结论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其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