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eldinger法心包胸腔穿刺导管引流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 999年以来 ,根据经皮血管穿刺与浆膜腔穿刺都是通过皮下软组织进入穿刺靶区的原理 ,采用Seldinger法血管穿刺及造影导管输送技术〔1〕,对 5 6例大量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穿刺引流治疗 ,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5 6例均为男性患者 ,年龄 34~ 68( 4 9.3±1 3.4)岁 ,其中大量心包积液 6例 (恶性肿瘤 4例 ,结核性 2例 ) ,胸腔积液 43例 (恶性肿瘤 8例 ,结核性 35例 ) ,自发性气胸 7例。病程 1周~3个月。1 .2   方法1 .2 .1   穿刺部位 患者术前作二维超声定位定向并测量皮肤至液区的距离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45例患者PCI术后6~12个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18例有再狭窄作为再狭窄组,27例无再狭窄作为对照组。2组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类等药物治疗。取2组患者PCI术前、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血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ox-LDL水平,超敏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酶法测定血脂水平。结果:①再狭窄组PCI术后ox-LDL、hs-CR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1.32±0.35)∶(0.53±0.17)mg/L、(4.82±1.44)∶(3.50±1.18)mg/L],均P0.01;对照组PCI后ox-LDL、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0.32±0.13)∶(0.55±0.13)mg/L、(2.28±0.71)∶(3.37±1.25)mg/L],均P0.05。②再狭窄组和对照组PCI术前ox-LDL、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PCI术后ox-LDL、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③再狭窄组和对照组术后TC、TG、LDL-C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2组间PCI术前和术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再狭窄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ox-LDL和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PCI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浆ox-LDL及CRP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可作为PCI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出现交界性心律与心房起搏显示慢径前传导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速(AVNRT)慢径消融中应用,比较这两种有效消融指标判断方法在慢径消融达到消融终点时的放电时间与消融靶点数的差异性。方法:153例AVNRT病人接受慢径射频消融术,根据X影像部位和局部电图特点确定消融靶点,放电功率10~40 W。按不同的有效消融判断指标分为传统方法消融(出现交界性心律)组(I组)和以心房起搏显示慢径前传导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消融组(II组)。I组86例在放电后15 s内以出现交界心律或早搏后继续放电60~90 s;II组67例放电15 s内出现交界心律或早搏后延迟放电至20 s停止放电,以术前AV1:1最短间期心房刺激(S1S1)显示慢径前传阻滞后停止起搏继续放电至60 s。未达到消融终点者再继续选点消融,直至达到消融终点。结果:两组病人均达到消融终点,消融终点及终点类型两组间无差异性。I组86例,共有效消融靶点306个。人均消融(3.59±1.21)个靶点,放电时间(208.94±89.76)s;II组67例,共有效消融靶点150个,人均消融靶点(2.24±0.94)个,放电时间(114.83±38.97)s。人均各项参数Ⅰ组高于Ⅱ组,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15 s内无效消融不计靶点数。结论:显示慢径前传导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可客观判放电消融的有效性,减少无效消融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4.
aVR导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判断缺血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心电图aVR导联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是否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作为缺血相关动脉(IRA)的判断标准。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单支血管病变,与具备心绞痛发作时完整12导联ECG资料的ACS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评价aVR导联ST段抬高≥1mm和aVR导联与V1导联ST段抬高幅度、幅度差值(STaVR-STV1≥0)同左主干(LM)单支病变或左前降支(LAD)近端单支病变为IRA之间、aVR导联ST段压低≥1mm与左回旋支(LCX)单支病变或右冠状动脉(RCA)单支病变为IR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5例中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发生比率、幅度显著大于LAD组[75%(6/8)VS38%(12/31),P<0.05;0.16±0.12mvVS0.05±0.07mv,P<0.05],V1导联ST段抬高的发生比率、幅度显著小于LAD组[38%(3/8)VS74%(23/31),P<0.05;0.12±0.21mvVS0.14±0.11mv,P<0.05],STaVR-STV1≥0的比率在LM、LA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63%(5/8)VS19%(6/31),P<0.01];LCX组aVR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显著大于RCA组[64%(7/11)VS7%(1/15),P<0.05]。在LM组与LAD组中存在aVR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分别占75%及38%,STaVR-STV1≥0判断LM病变的敏感性63%,特异性81%。在LCX组与RCA组中存在AVR导联ST段压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7%和93%、36%。结论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和STaVR-STV1≥0是判断LM抑或是LAD(近端)单支病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IRA的新标准;aVR导联ST段压低是LCX为IRA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那曲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0年11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9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8例,采用卧床休息,控制血压,阿司匹林、调脂药物口服及硝酸酯类药物静脉滴注等常规治疗,实验组9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那曲肝素钙联合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比黏度及血浆比黏度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患者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那曲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空腹血清尿酸(UA)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UA水平,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中UA血清浓度的差异。结果:ACS组和SAP组和UA血清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UA血清浓度高于SAP组(P〈0.05)。结论:CHD患者UA血清浓度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导致ACS的发生,参与CHD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以出现交界性心律与心房起搏显示慢径前传导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速(AVNRT)慢径消融中应用,比较这两种有效消融指标判断方法在慢径消融达到消融终点时的放电时间与消融靶点数的差异性.方法153例AVNRT病人接受慢径射频消融术,根据X影像部位和局部电图特点确定消融靶点,放电功率10~40 W.按不同的有效消融判断指标分为传统方法消融(出现交界性心律)组(I组)和以心房起搏显示慢径前传导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消融组(II组).I组86例在放电后15 s内以出现交界心律或早搏后继续放电60~90 s;II组67例放电15 s内出现交界心律或早搏后延迟放电至20 s停止放电,以术前AV1∶1最短间期心房刺激(S1S1)显示慢径前传阻滞后停止起搏继续放电至60 s.未达到消融终点者再继续选点消融,直至达到消融终点.结果两组病人均达到消融终点,消融终点及终点类型两组间无差异性.I组86例,共有效消融靶点306个.人均消融(3.59±1.21)个靶点,放电时间(208.94±89.76) s;II组67例,共有效消融靶点150个,人均消融靶点(2.24±0.94)个,放电时间(114.83±38.97)s.人均各项参数Ⅰ组高于Ⅱ组, 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15 s内无效消融不计靶点数.结论显示慢径前传导阻滞作为有效消融指标可客观判放电消融的有效性,减少无效消融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VEGF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别抽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5、10、15天及正常对照12例的外周静脉血,并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单个核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同时检测CK峰值及入院和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1)AM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VEGF在心梗后第5天即达高峰(343.2±82.5)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3.3±24.2)pg/mL(P<0.05);(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VEGF峰值与CK峰值无显著相关;(3)LVEF改善的患者,其单个核细胞分泌的VEGF水平(867.6±113.1)pg/mL显著高于LVEF未改善者(234.8±82.4)pg/mL(P<0.05)。结论 AM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的VEGF与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脏直流电复律是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某些情况下任何其它治疗均无法代替.然而电复律的并发症较多,尤其是心脏停搏及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心动过缓[1],容易造成患者死亡等严重事件的发生,心脏停搏最有效的治疗是人工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95例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其临床症状及其心电图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从发作性胸痛、胸闷为主诉或伴心电图ST-T改变的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或疑似心绞痛,并经心脏超声、胸片检查排除了其他心脏病患者95例,其中典型心绞痛36例;疑似心绞痛的非典型胸痛59例;伴有ST-T改变者87例(缺血型改变25例、非特异性改变62例)。分别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径狭窄≥50%为造影阳性,诊断冠心病的依据。结果:95例患者造影阳性的45例,其中36例典型心绞痛造影者阳性34例(伴ST-T典型缺血型改变23例、非特异性改变者10例、无改者1例),阳性率94.44%;59例非典型胸痛造影阳性11例(伴非特异性ST-T改变),阳性率18.64%。两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典型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相关性高,非典型胸痛或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患者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