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安徽省立医院住院部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共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0例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比较分析。 结果 81例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增多综合征患儿(CMV组)年龄1~11岁,平均5.4岁,男女比例为1∶0.84。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大、眼睑浮肿、喘息等。CMV组热程(9.15±4.65) d,与EB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P>0.05);住院时间(15.88±4.31) d,与EB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CMV组白细胞(16.85±6.33)×109/L、中性粒细胞数(4.19±2.84)×109/L、淋巴细胞数(12.50±6.03)×109/L,与EB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1.08、1.44,P>0.05);CMV组血小板(260.46±80.69)×109/L及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程度,与EB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3.81,P<0.001)。CMV组异性淋巴细胞数升高程度与住院时间存在相关性(F=82.79,P<0.05)。 结论 巨细胞病毒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首发症状以发热最常见;与EB病毒感染者比较,其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程度较低、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短,且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程度与住院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于3月龄婴儿巨细胞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我院儿科收治住院的158例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8例巨细胞病毒性疾病住院患儿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性疾病17例(A 组),围生期巨细胞病毒性疾病141例(B 组)。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增快、吸气三凹征、抽搐、发热、肝肿大、黄疸等,B 组患儿以咳嗽症状为主,达50.35%,伴喘息者23例,占肺部症状的23.95%(23/96)。A 组患儿肝功能损害伴肝脏肿大者2例(11.76%);B 组肝功能损害53例(37.58%),伴肝脏肿大者13例(9.21%)。158例患儿中累及多脏器损害者42例(26.58%),其中 A 组6例(占本组35.29%),以神经系统合并其他系统损害多见;B 组36例(占本组25.53%),以肺脏合并肝功能损害多见。A 组死亡2例(11.76%),B 组死亡1例(0.71%)。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易发生多脏器损害,其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常表现为非特异性多脏器损害症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接受移植术者、新生儿、健康人体中,发现一种不常见的 T 细胞亚群(统称 Vδ2-γδT 细胞)具有抗巨细胞病毒免疫反应特征。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后,Vδ2-γδT 细胞以一种适应性方式急剧且稳定地扩增。与巨细胞病毒特异性 CD8+αβT 细胞相似,Vδ2-γδT 细胞具有效应/记忆 RA 表型和细胞毒性效应功能。该文将对近年来巨细胞病毒诱导的 Vδ2-γδT 细胞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主要包括 Vδ2-γδT 细胞的分布、表型、活化,及探讨 Vδ2-γδT 细胞在 CMV 感染、急慢性免疫排斥、抗肿瘤中的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患儿多脏器功能衰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后果。床旁动脉导管结扎作为一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可以降低危重患儿转运途中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神经系统预后,降低死亡。本文对安徽首例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术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5.
6.
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具有潜伏-复活特性的DNA病毒,主要在免疫力缺陷人群中发病.免疫力正常人体感染后可不引起任何症状.IL-10是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可通过多重免疫抑制模式减弱、停止病毒反应:如影响促炎症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调节抗原提呈细胞、抑制效应细胞和NK细胞应答等.目前,很多研究报道IL-10与巨细胞病毒免疫机制存在着密切关系.该文就IL-10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中作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国产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牛肺表面活性物质三种剂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研究对象共93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40-70 mg/kg,31例)、中剂量组(70-100 mg/kg,31例)和大剂量组(100-140 mg/kg,31例),比较三组患儿用药前后血气分析(p H,Pa O2,Pa CO2)的变化情况,记录三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羊水情况、有无胎膜早破、需重复用药例数、需机械通气例数、需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转归、并发症及平均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患儿比较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羊水情况、有无胎膜早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首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6 h后p H值及Pa O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a CO2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之间p H值、Pa O2及Pa 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之间比较治疗效果(需重复用药例数、需机械通气例数、需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之间比较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比较患儿的平均住院费用减少,与小剂量组比较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减少。结论三种剂量国产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但中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比较可有效降低患儿的平均住院费用,与小剂量组比较可有效减少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