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对猝死的预测及与临床心功能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随机选择连续临床CHF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509岁(10~74岁)。按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9例。...  相似文献   
2.
日前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据对30个城市和78个农村县死亡原因的统计.与2005年相比.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上升18.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及其判断标准要保证左室有效的泵血功能,其充盈必须要在低压状态下进行。若提高肺静脉压力(PVP)才能达到左室足量充盈以满足机体所需的心排量,提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PVP过分升高时,可产生肺充血症状。收缩功能不全的病人需要大量的舒张末期容量以产生足够的心搏量和心排量。如果产生这样足够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15岁,学生。因不明原因头痛、心悸、气促、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伴活动后加重一年就诊。门诊时发现血压异常升高(220/120mmHg)收住入院。既往无长期发热,无夜间端坐呼吸,无下肢浮肿史。否认肾炎及风湿热病史。人院体检:T 37.1℃,P 85次/分,R  相似文献   
5.
临床试验中常以造影所见的冠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为终点,但其确切的预后意义尚不清楚。 病例选择标准:在首次造影中每一病例的冠脉节段狭窄范围在5~75%。24个月后复查。入选的335例病人危险因素较多:36%有高血压史,或目前接受治疗354%有吸烟史;70%有冠心病家族史;胆固醇为266±54mg/dl。病灶测量方法:选择二次造影中相同的舒张末期图像,对病灶定量测定。进展的标准是狭窄程度增加15%以上,或直径缩小0.4mm以上。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56岁。2000年9月因反复胸痛三周入院,无典型心肌梗死病史,无糖尿病史。静息时心电图(ECG)正常,发作时ECG提示T_L低平,T_(V1、V2)倒置;平板运动试验,亚极量时示ST_(Ⅱ、ⅢF、V3-6)水平压低0.05~0.15mV伴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Holier)示T波动态改变;超声心动图(UCG)示轻度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返流。同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开口100%狭窄,TIMI血流0级;左冠状动脉多处斑块形成,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间侧支循环建立。10月转外院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作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后病人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一个月以后,病人再次因活动后胸痛入院,ECG示T_(V1-3)倒置。于同年12月再次行冠状动脉及桥血管造影,显示:左前降支TIMI血流0~1级(图1);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吻合端血流不通畅(图2);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间侧支循环依旧存在(图3)。临床通过药物控制心绞痛发作后,病人出院。 讨论:1.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完全闭塞并不一定会造成心肌梗死,可仅表现为心肌“顿抑”、昏厥或受损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安放支架能够减少急性并发症以及术后远期再狭窄的发生率,但以往得出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冠状动脉单一的短病变随机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的。随着冠脉长支架的发明,临床应用已证实其在治疗冠脉长病变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但发现有较高的再狭窄危险。该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的支架治疗冠脉长病变的结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27.2%上升为2010年的33.5%~([1-2]),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中国10个地区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1%和12.4%~([3])。城市的高血压控制情况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的一项研究显示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控制率为56.4%~([4]),武汉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一日40mg强化降脂治疗与普伐他汀一日20mg常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ACS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n=46)和辛伐他汀组(n=50),晚间一日1次口服普伐他汀20mg或辛伐他汀40mg,疗程4周,测定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脂及CRP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RP水平分别为(5.02&#177;0.85)mmol/L、(1.74&#177;1.52)mmol/L、(2.63&#177;0.36)mmol/L、(1.19&#177;0.05)mmol/L、(12.49&#177;9.02)mg/L和(4.90&#177;1125)mmol/L、(1.64&#177;1.29)mmol/L、(2.62&#177;0.47)mmol/L、(0.95&#177;0.05)mmol/L、(12.67&#177;17.97)mg/L,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50&#177;0.89)mmol/L、(1.55&#177;0.28)mmol/L、(2.36&#177;0.39)mmol/L、(1.12&#177;0.06)mmol/L、(3.11&#177;9.33)mg/L和(4.11+050)mmol/L、(1.45&#177;0.22)mmol/L、(2.04&#177;0.24)mmol/L、(0.94&#177;0.09)mmol/L、(1.70&#177;1.42)mg/L,其中TC、LDL—C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辛伐他汀组与普伐他汀组相比,前者TC、LDL—C和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非可逆性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伐他汀一日20mg相比,辛伐他汀一日40mg强化降脂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TC和LDL—C,而且能显著降低CRP,从而使ACS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6岁,因反复胸闷,胸痛3年余,加重3天入院。发现高血压3年,有长期吸烟史,无糖尿病史。入院前3天起,胸痛频繁并持续时间延长,来院争症时胸痛持续2h余不缓解,并伴全身冷汗和恶心,呕吐,当时测血压190/100mmHg,心电图提示:V1-V4、V3R-V5R ST段抬高,心肌生化指标:肌钙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