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39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80例老年血栓性疾病非急性梗塞期患者随机应用TP或ASA,结果表明,在延长出血时间、抑制0.5μmol,2.0μmolADP诱导的血小板Ptmax、抑制AT-Ⅲ活性及降低纤维蛋自原含量方面,TP的作用优于ASA.在抑制2.78μmol,5.56μmolAdr诱导的血小板Ptmax和降低全血还原粘度方面,两者相近。  相似文献   
2.
晕厥是临床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多样,诊断较为困难.即使通过详细的检查,仍有许多病人不能明确诊断;尤其是与心律失常相关的晕厥,由于偶发性和不可预知等特点,很难得到晕厥发作时心律变化的资料,使得临床诊断更为困难.利用植入性循环心律监测仪(Implantable loop record,ILR)埋藏于皮下,进行长时间的心律监测,明显提高了心律失常性晕厥的诊断率,在国外已有较多的报道[1,2];我院于2002年4月4日进行了我省首例ILR植入,现结合临床应用及随访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特殊起搏程序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阵发性房颤进行早期干预,防止过早地进展为慢性房颤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房性早搏(房早)等触发因素在房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itatron公司根据常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DCG监测40例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其中17例在安装前已作此项检查。DCG能发现常规心电图未能检出的潜在、短暂严重心律失常。39例起搏功能正常并有须率不等的自主心律,肌电位抑制起搏8例,短阵室性自身心律和起搏电能耗竭各1例。DCG有助于识别、处理心律失常和起搏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骆立新  钟诚  孙仞  徐超  何浪  凌峰  沈法荣 《浙江医学》2015,37(14):1205-120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由外院首诊后转运接受溶栓治疗的50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简单随机化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后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尿激酶150万U,再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及动脉开通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研究组患者来院后胸痛缓解率为80.0%,对照组为40.0%;研究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总开通率达88.0%,对照组为32.0%;研究组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心律失常,严重出血,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压,经药物治疗后可恢复。结论需要急诊转运的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后转运再行急诊血运重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可考虑作为基层医院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固定导线稳定性关系,为临床判断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室间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按常规方法将主动固定导线植入右心室间隔患者193例,在导线螺旋旋出即刻测试COI,同时进行起搏参数测试.结果 按测得COI值分别为<5 mV、5 ~10 mV、>10 mV 3组,COI<5 mV组平均(3.85±1.01) mV,COI 5~10 mV组平均(7.74±1.63) mV,COI>10 mV组平均(10.63±0.55)mV.COI<5 mV组阈值为(0.83±0.16)V,高于COI> 10 mV组阈值(0.69±0.15) V(P< 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I<5 mV组发生心室导线脱位2例,COI表现为“顶天立地”的发生心室导线穿孔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5%.结论 在室间隔起搏主动固定导线植入术中应测试COI,测得COI应至少在5 mV以上,但COI过大将增加导线穿孔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三地区人群血脂、血糖、体质指数与血压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浙江省三地区自然人群血脂、血糖、体质指数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三地区 2 5~ 74岁自然人群进行血压、血脂、血糖和身高、体重的调查。结果  ( 1)三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为 2 5 .5 8% ,标化率 2 1.0 6 ,其中 :嘉兴 2 4 .91% ,绍兴 2 7.80 % ,丽水 2 4 .0 7% ,>5 5岁年龄组患病率显著高于≤ 5 5岁年龄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2 )三地区人群血脂、血糖异常率和超重分别为 :高胆固醇 ( TC) 2 3.39% ,高甘油三酯 ( TG) 32 .72 %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 - C) 6 .81% ,高血糖 ( GL U ) 5 .73% ,体质指数 ( BMI)≥ 2 5为 2 2 .31%。( 3)高血糖、超重和高血脂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5 3.6 2 %、39.70 %、36 .5 0 %、36 .18% ,明显高于血糖、血脂和体重正常的人群 ,血压与GL U、BMI、TG、T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糖、超重、高血脂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尤其以 >5 5岁龄组为显著。提示 :高血糖、超重、高血脂以及中、老年人群是社区高血压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9.
脉压与动脉弹性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时脉压 (PP)与动脉顺应性的相关性及其对血管损伤程度、疗效、预后的预示价值。方法 采用HDICVProfilorDO - 2 0 2 0无创动脉功能测定仪 (美国HDI公司 ) ,对 2 0 1例健康人及 139例高血压患者同时进行BP、PP、C1、C2测定。结果  (1)高血压组与健康人组比较PP、C1、C2有显著性差异 ,PP增大、C1、C2降低 ;(2 )PP与C1、C2呈显著负相关 ;(3)PP≥ 6 0mmHg者较PP <6 0mmHg者C1、C2显著降低 ;(4)血压正常者 (健康人或降压治疗后血压正常 )PP≥ 6 0mmHg者C1、C2明显低于PP <6 0mmHg者 ;(5 )降压治疗者比未治疗者PP下降、C2显著升高。结论  (1)PP与C1、C2不仅为动脉血管损伤的预示指标 ,而且可预测动脉功能的损伤程度 ;(2 )PP为进展性心血管病的后期指标 ,C2为早期心血管病的预测指标 ;(3)降压治疗可部分修复小动脉内皮功能损伤 ,减小脉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植入新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中心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101例,分为新型导线组(n=25)和传统导线组(n=76),新型导线组患者植入Medtronic3830导线3根,5086MRI导线14根(包括心房、心室导线),Boston Scientific4471导线15根;传统导线组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导线76根,心房被动固定导线58根,测量植入后各相关起搏参数,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心室导线过三尖瓣的次数,并常规随访。结果两组导线的阈值[(0.62-4-0.14)V、(0.63-4-017)V]、振幅[(1129±4.28)mV、(12.74±6.08)mV]、阻抗[(76768±132.73)Q、(815.14±182.46)Q]、电流[(077±0.19)mA、(0.85±0.33)mA]、斜率(2.46±1.07、2.844-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起搏导线损伤电流[(6,83±1157)mV、(6.61±1187)mV]、植入手术时间[(44.204-4.65)min、(43.42±5.55)min]、曝光时间[(3.24±1.04)min、(3.33±1.05)min]、导线过三尖瓣次数(1.36±0.57、1.34±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新型起搏导线植入时均未发生并发症,4471导线出现1例术后完全脱位。1年时随访两组导线的阈值、振幅、阻抗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结论新型起搏导线均符合起搏器植入要求,未增加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植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