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术前给予电针预处理对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106(男49,女57)例,随机将其分为电针预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电针预处理组在术前连续5 d给予电针预处理,取患者双侧“内关”(PC6)、“列缺”(LU7)、“云门”(LU2)穴给予电针预处理(“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30 min/d。分别在术前、术后7 d及术后14 d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采用简易智力量表、数字符号测试、数字广度测试、循环连线测试和小故事记忆测试5项测试。结果: 因各种原因实际参与完整评估的患者共75例,其中电针预处理组38例,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受教育年限等等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和麻醉药物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电针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术后7 d POCD发生率分别为26%和24%,术后14 d 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1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给予电针预处理对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现主要是γ-羟丁酸钠(γ-OH)复合氯胺酮加表麻,但其主要副作用是患儿苏醒慢,呼吸道分泌物多。而异丙酚作为一种新型的短效麻醉药应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有望取代γ-羟丁酸钠。本研究旨在比较此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环磷酸腺苷葡胺(M-cAMP)对体外循环下换瓣手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换瓣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M-cAMP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入预充液中经转机进入体内;测定切皮前(T0)、主动脉开放后5min(T1)、术毕(T2)、术后6h(T3)和术后18h(T4)血浆CK-MB、TNF-α、SOD、MDA含量。结果:两组血浆中SOD均明显下降,以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血浆CK-MB、TNF-α、MDA含量较术前上升,以对照组为明显(P〈0.05)。结论:M-cAMP可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SOD活性,减少心肌细胞MDA产生,有效保护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兔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组)、假手术组(S组).建立兔在体左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通过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技术(TUNEL)检测再灌注3 h时凋亡指数(AI)的变化,予Western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显著增高(P<0.01),而Bcl-2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5).R组细胞凋亡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组(P<0.01),而Bax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5),Bcl-2/Bax比值增高(P<0.05).结论 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可上调肺组织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腺苷预处理对老年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DCD)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瓣膜置换手术、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腺苷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腺苷组于体外循环停搏液中加入腺苷2 mmol/L。使用简易智力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pT)、数字符号测验(DSyT)、循迹连线测验(TMT)和小故事记忆测试(SMT)等5项量表,分别于术前、术后7 d及术后2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术后有2个或2个以上的测验项目出现功能恶化认为该患者发生了POCD。结果 60例患者完成了术后7 d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对照组和腺苷组的POCD发生率分别为40.0%和23.0%,腺苷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完成测试患者57例,对照组29例,腺苷组28例。两组POCD发生率分别为8例(27.6%)和6例(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可降低术后7 d时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后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对经鼻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需经鼻气管插管行颌面手术患者45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于气管插管前分别静注生理盐水(C组)、利多卡因1.5mg/kg(L组)和氯普鲁卡因3mg/kg(P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4μg/ml)全麻诱导及维持,静注0.1mg/kg维库溴铵4min后进行气管插管。监测插管前及插管后1、2、3和5min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插管后1、2、3min,三组HR都明显增快,但P组明显慢于C组(P<0.05);P、组MAP显著低于C组(P<0.05);P、L组的E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1minP组NE含量显著低于L组和C组(P<0.05)。插管后2、3minP、L组E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但P、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鼻气管插管前静脉注射3mg/kg氯普鲁卡因能有效减轻气管插管所致心血管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比较肌松药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使用与否,判断对麻醉管理和手术操作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69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9,麻醉中不使用肌松药)和肌松药组(n=40,麻醉中使用肌松药).麻醉中观察术中有无挣扎呛咳、屏气、气管痉挛、低氧血症及术后并发症(如喉头水肿、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并记录手术时间和丙泊酚用量.结果:对照组中29例患儿术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挣扎及呛咳、屏气及气管痉挛、低氧血症的发生:而肌松药组40例患儿术中均没有发生以上并发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术后发生喉头水肿和气管痉挛等引起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发生率高于肌松药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气管异物取出术中使用肌松药,可减少气管痉挛和屏气引起的低氧血症,还可以减少因患儿术中挣扎和呛咳引起的呼吸道损伤,并且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期间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M )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中低温体外循环 (CPB)心脏手术患儿 10例 ,分别于全麻诱导后 10min、阻断主动脉前即刻、阻断主动脉后5min、开放主动脉后 5min、术后 3h采集动脉血 ,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AM浓度。结果 CPB开始患儿血浆AM即逐渐增高 ,开放主动脉后血浆AM浓度显著增高 (P <0 .0 5 ) ,术后 3h进一步升高(P <0 .0 1) ,且净增值 (△AM)与CPB时间呈显著正相关 (r =0 .89,P <0 .0 1)。结论 小儿心脏手术期间血浆AM浓度增高 ,可能与拮抗心脏手术期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或调节围术期的体液、电解质平衡稳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需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又合并有冠心病,需同期进行瓣膜置换术和冠脉搭桥术方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此类患者往往心功能较差,麻醉危险性大。近年来我院共实施此类手术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half-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50例,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30 m in内评定麻醉效果,以VAS评分≤4分作为麻醉阳性(有效)指标。罗哌卡因总量30 m l,初始浓度为0.30%,其后浓度采用双盲根据前一患者的麻醉效果序贯递增或递减,间隔浓度为0.025%。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prob it回归确定EC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在本研究条件下罗哌卡因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295%,95%可信区间为0.276%-0.316%。结论: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阻滞的EC50为0.295%。术中辅助用药可能对其EC50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