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多排CT(MDCT)、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年间收治的31例UAP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均在CAG检查前一周内行MDCT检查,且具备完善影像学资料,通过分析UAP患者影像学资料,评估MDCT在诊断UAP冠状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DCT在诊断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节段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89.89%、97.89%、95.34%;两种检查方法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MDCT共检出25块斑块,其中软斑块3个(12.00%)、纤维斑块7个(28.00%)、硬斑块13个(52.00%)、混合斑块2个(8.00%);MDCT与CAG在判断斑块性质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DCT与CAG在诊断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效果相似,且MDCT检查具有无创性,其检查参数CT值在辨别斑块性质,筛查易损斑块中具有很好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2.
【立论依据】 内皮脂肪酶(EL)是一类磷脂酶,以同源二聚体的结构在人体血浆中存在,参与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谢,最终以单体结构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进入尿液。前期研究发现胃癌患者尿液中的EL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胃癌患者血液中EL代谢终产物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因此,我们推测正常人血液中可能存在与EL蛋白靶向锚定的蛋白,可将血液中的EL二聚体降解为单体。而胃癌患者血液中由于缺少这一靶蛋白,致使EL二聚体无法分解为单体从尿液中排除。因此,本课题拟在血液中寻找EL相互作用蛋白并分析其对EL二聚体的降解作用,为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设计思路】 首先筛选正常人和胃癌患者血液中与EL蛋白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然后检测靶蛋白在正常人及胃癌患者组织、血液及尿液中的差异性表达;分析靶蛋白表达与EL二聚体表达的相关性,以及靶蛋白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例信息的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靶蛋白与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 【实验内容】 (1)免疫沉淀及质谱分析技术钓取正常人和胃癌患者血液中与EL蛋白相互的诱饵蛋白。(2)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技术测定靶蛋白在临床样本蛋白表达水平,分析靶蛋白表达水平与EL二聚体表达水平的相关性。(3)Logistic回归分析靶蛋白与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预后等病例信息的相关性。 【材料】 正常人及胃癌患者的组织、血液及尿液标本。免疫沉淀、质谱分析、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等试验的相关耗材。 【可行性】 前期工作已证明胃癌患者与正常人血液中EL二聚体的结构及表达量的差异是导致胃癌患者尿液中的EL含量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此外项目组前期已经建立了基于免疫沉淀技术及质谱技术的靶蛋白调取体系及硬件设施,具有完成本实验的能力。 【创新性】 首次对尿液中筛选出的可以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标志物EL在机体出现差异表达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EL蛋白相互作用的靶蛋白的筛选及功能分析,为开发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256排双源CT(D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14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经256排DSCT扫描,用仪器配置的痛风识别软件后台处理DSCT原始图像,判断检查部位是否存在绿色结晶沉积、沉积位置等,并分析后处理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结果 130例存在绿色结晶沉积,共154处,且绿色结晶沉积部位与关节疼痛部位一致,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检出率为91.55%(130/142)。结论 256排DSCT后处理技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可通过明确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检出痛风性关节炎,还可准确判断关节病变部位,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监测疗效、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DF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CT或/和MRI特征。结果 17例均为单发病变,其中腹壁外型10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肠系膜)2例,共进行了10次CT、10次MRI检查,其中3例均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10例,9例平扫呈等密度,密度均匀,1例腹内型DF平扫局部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5例,其中4例为轻度强化,另1例腹内型DF增强呈环形明显强化;2例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检查有10例,T_1WI均为等信号,9例T_2WI、SPIR序列为高信号,内部信号欠均;1例腹内型DF内部见斑片状短T2低信号,SPIR呈低信号。6例DF行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点状、条索状、片状无强化区。结论 DF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更能反映病灶内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判断不同性质与比重液体的特性。材料与方法配置盐水与血浆两组液体,每组均配置1.010、1.013、1.015、1.018及1.020 5种不同比重的液体各50 ml,采用双能量CT扫描后将图像载入工作站,运用Dual Energy Monoenergetic软件,分别测量两组不同比重液体从40~190 Kev的CT值,并绘制出不同比重液体的能谱曲线图。结果两组曲线在低能量(40~70 Kev),其CT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高能量(80~190 Kev),其CT值呈平台期。两种不同液体呈现两种不同的曲线形态,盐水组曲线曲率较血浆组大,有着明显下降段;血浆组曲线曲率较小,下降段较盐水组平缓。不同性质的液体有不同的曲线形态,相同性质不同比重液体有着不同的曲线分布,在低能量时尤为明显。结论能谱成像对不同性质与比重液体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6.
CT灌注成像可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因而受到重视.实质性脏器灌注成像的价值已被证实.肺灌注成像在肺结节、肺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灌注扫描带来X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加和设备负荷的加大,其应用受到限制.低剂量的扫描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若能在灌注扫描中较大幅度降低剂量,则可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实施有选择病例的灌注扫描,对疾病诊断起辅助作用.笔者尝试以猪为实验模型,通过降低管电流来降低CT剂量,初步寻求出肺部灌注扫描最低合理电流,减少被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腹内脂肪含量与脂肪细胞因子、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36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和20名正常体质量糖尿病患者的腹内脂肪含量、血清脂肪细胞因子(TNF-α、IL-6、瘦素、脂联素)水平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的腹内脂肪含量Homa-IR、TNF-α、IL-6、瘦素显著升高,而脂联素显著降低(P0.05)。肥胖组患者的腹内脂肪含量与TNF-α、IL-6、瘦素水平正相关,与脂联素水平负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腹内脂肪含量是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肥胖糖尿病患者腹内脂肪的积聚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部分与腹内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进行PTCS手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评价患者术后结石清除情况以及在接受PTCS手术后随访评价结石复发情况.结果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彻底清除60例,术后清除率为85.7%.61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年,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有12例结石复发.结论 PTCS对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易重复的方法,具有取石快、结石残留率低、术后并发症少、微创等优点.PTCS是原发性胆管结石中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7岁,因"发作性言语不能,左侧肢体无力3天"于2019年7月27日至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于7月24日上午9点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能,伴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持物及行走不能,症状持续4 h后自行缓解。7月24日下午、25日晚及26日上午反复发作3次,均表现为言语不能,左侧肢体无力。症状每次持续约2~3 h,均可完全缓解。患者病程中,一般情况尚可,无发热,无记忆力下降,无进食进水呛咳,二便正常。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计算力正常,颅神经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96例患者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对病灶的数量、边缘、钙化、周围组织的浸润及肿大淋巴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甲状腺腺瘤19例,CT确诊率78.9%(15/19),14例(73.6%,14/19)病灶边缘清晰,呈低密度结节灶,3例(15.9%,3/19)边缘尚清,密度欠均,2例(10.5%,2/19)境界欠清,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52例,CT确诊率67.3%(35/52),42例(80.7%,42/52)为多发结节,10例(19.3%,10/52)为单发结节,48例(92.2%,48/52)病灶边缘尚清,部分密度欠均,可见囊变、坏死及钙化,4例(7.8%,4/52)病灶边缘欠清,12例(23%,12/52)病灶内见间隔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甲状腺癌25例,CT确诊率88%(22/25),病灶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欠清,密度欠均,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及明显强化,19例(76.0%,19/25)颈部可见肿大转移淋巴结。结论根据甲状腺病灶数量、边缘与钙化特征及周围组织浸润程度、是否存在肿大淋巴结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