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目的克隆和鉴定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SjTPI)编码基因,为寻找血吸虫病的候选疫苗联合应用打基础.方法设计合成引物,抽提日本血吸虫成虫总RNA,用RT-PCR法从中扩增出SjTPI基因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用双酶切、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和测序进行鉴定.结果 RT-PCR法从成虫总RNA中扩增出大小为759 bp SjTPI基因编码序列,重组质粒pGEM-SjTPI经双酶切、PCR扩增,均可获得一条与RT-PCR产物一致的DNA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具有一个长度为75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核苷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分别为99%和88%).结论该实验成功地克隆了SjTPI编码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自Sadun等(1960,1961)报导用血吸虫尾蚴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血吸虫病以来,相继有用血吸虫卵、尾蚴、成虫切片以及活化琼脂糖小珠结合的成虫可溶性抗原作免疫荧光试验的报告。都认为免疫荧光技术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是一项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国内虽曾在1964年有过以血吸虫尾蚴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诊断血吸虫病的初步报导,但此后无更多的研究。我们曾对血吸虫成虫、尾蚴、虫卵抗原免疫荧光试验以及环卵沉淀反应结合  相似文献   
3.
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Goeze,1782)又称肥胖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国内、外历史悠久。我国散发分布在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台湾等少数民族地区。安徽从未发现过,我们发现1例,特予报道。患者刘××,男,20岁,汉族,中国科技大学学生。1989年因肛门痒、腹痛,慢性腹泻,在当地医院就诊,口服蛔虫丹、肠虫清,  相似文献   
4.
百日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我们采用“天冬合剂”治疗百日咳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对前来就诊的88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大多来诊患儿,都处在痉咳期,是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鸡鸣样回声,最后倾吐痰涎而咳止。88例患儿中,男性50例占56.8%,女性38例占43.7%,年龄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4岁以  相似文献   
5.
换代犬与阻断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冒的为了探寻控制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对现症病人所在村的传染源犬、传播媒介冈田氏饶眼果蝇(A.o)感染结膜吸吮线虫(T.c)进行调查和实行换代犬后的犬及A.o感染T.c追踪调查,将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981~1992年安徽淮北地区连续出现T.c病人,这时对宿县芦岭、泗县大庄、五河县城郊病人所在村犬进行了检查,当时感染T.c分别占63.6%(14/22)、75.0%(12/16)和86.1%(19/231)。同时重点检查了五河城郊A.o蝇737只,阳性12只,其感染率为1.6%。其中个别A.o带有T.c感染期幼虫达20余条。于1998年即实行换代犬之后 5年,再查五河城郊及泗县大庄家犬计31只,全部阴性。此期间无新病例。同时查五河城郊A.o果蝇206只,也全部阴性。表明换代犬已失去原先犬群那种强力传染源作用。于 1998~1999年在合肥郊区一新病例居住村,对犬进行检查,犬感染T.c占79.2%(19/24),查犬时即取出虫体,为犬治病。此时进行健康教育,群众易于接受,采用换代大及拴养犬措施,预防该病。于2000年再去检查该村犬12只,阳性8只,占66.7%,犬的感染率及感染度虽较前2年有所降低,但其传染源作用的下降,明显不如其他实行群众性换代犬措施地区的效果好。结论对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区,在健康教育基础上,果断实行换代大措施,是阻断本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结膜吸吮线虫及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所致的眼病称作结膜吸吮线虫病(thelaziasis).本虫寄生部位特殊,仅在眼部主要是结膜囊内,有时可一过性爬行于眼球表面.世界上发现人体病例最早是在中国北京(Stuckey,1917)和福州(Trimble,1917).迄今,仍以中国的病例最多,据统计已达331例[1](实际病例远不止这些),病例报告还在不断增加.由于本虫分布于亚洲许多国家,故又称东方眼虫,所致病又称东方眼虫病.随着近些年来对本虫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取得全面进展,特作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具有良好免疫反应性的重组细胞空泡毒素的毒性亚单位蛋白。方法利用PCR技术从Hp基因组中扩增VacA基因毒性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上,测序后,转化表达宿主菌DH5α,SDSPAGE分析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反应性。NiNTA^2+树脂纯化后,用重组蛋白免疫兔,Helico Blot试剂盒检测兔血清VacA抗体以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测序表明目的序列完整,与Genbank中的多株中国菌株相比有高度的同源性。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为27000。表达量为30%以上。该蛋白可被Hp全菌抗血清所识别,纯化后可得到纯度为93%以上蛋白质,并证实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Hp VacA基因毒性片段表达成功,获得高纯度重组蛋白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与免疫原性,为研制疫苗和制备诊断VacA(+)株感染试剂盒提供了可靠材料。  相似文献   
8.
先父江仁浒以擅治内妇儿科杂症和研究虫类药物见长,本文就先父使用蜈蚣的部分经验作一简要介绍,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江苏扬州地区一只猫同时自然感染3条雌性龙线虫并对虫体形态进行了观察。1号虫大小为93.50×0.15cm,2号虫大小为88.90×0.13cm,3号虫仅存2个片段,共计长为27.80cm,宽度为0.12cm。在虫体头部、中部和尾部各取生殖管内容物涂片镜检。于中部内容物中见有许多第一期幼虫(杆状蚴),其平均大小为626.90×18μm,而头部和尾部内容物中,除见少量杆状蚴外,大量的是胚卵、胚蚴和未成熟杆状蚴。虫体经形态学鉴定,3条成虫均为雌性麦地那龙线虫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我室建立的将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标记在健康人“O”型血红细胞上,以国产混合纤维素膜为载体的斑点免疫结合试验(RBC-DIB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初步结果表明该法诊断急、慢性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分别达到92.6%和83.1%;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97.2%、75.8%。与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