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患者中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长期联用产生的药物相互影响。方法105例冠心病患者,入院第2天随机服用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66例行PC I术者入院当日加服氯吡格雷。共分为5组,A组23例,阿托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B组20例,阿托伐他汀40 mg/d+氯吡格雷,C组23例,普伐他汀20 mg/d+氯吡格雷,D组20例,单用阿托伐他汀20 mg/d,E组19例,单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分别在入院第1天及出院随访1、3月测定A、B、C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测定各组的血脂等指标,分别比较A和D组、B和E组血脂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患者首次及随访1、3月测定的血小板功能指标CD62P、CD63、MPA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中各指标1、3月比基线均略有所下降(P<0.05),但1月和3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62P、CD63、MPAR互为正相关(P<0.05);A和D组、B和E组在首次及治疗1、3月后相比较,血脂等在两对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支架术后40 mg/d以下的阿托伐他汀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较长时间联用,两药之间相互无明显影响,合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段继源  杨星昌 《武警医学》2005,16(6):446-447
1临床资料病例1,男,62岁,主因胸闷6个月,加重伴呕吐3h于2003年11月30日急诊入院。患者6个月前出现劳累后胸闷,无胸痛,入院前3h起床时突然胸闷加重,头晕,随即出现恶心、呕吐,休息不能缓解,来我院急诊。查体:急性病容,血压80/50mmHg,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心界正常,心率42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弓背样抬高大于0.15mV,V3R、V4RST段抬高大于0.05mV,P波与QRS波无关系,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结性逸搏心律;肌钙蛋白阳性。入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右室…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采用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作用。方法:MTT法检测大蒜素对QBC939细胞的抑制作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蒜素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改变;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随着大蒜素作用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其对QBC939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就越明显;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凝胶电泳示实验组DNA梯带(DNA ladder)形成。结论:大蒜素诱导的人胆管癌细胞的凋亡与细胞DNA分裂期阻滞密切相关。这一作用机制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机制. 方法: 采用Langendoff胶原酶灌注加浸泡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据不同细胞外灌流液将实验分5组:对照组;葛根素1.2, 2.4, 4.8和9.6 mmol/L组. 分别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各组内向整流钾通道(Ik1)、瞬时外向钾通道(Ito)的电流. 结果: 在500 ms去极化的实验条件下,葛根素使不同去极化水平时的Ik1瞬间电流及稳态电流均明显下降. 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也增强. 结论: 葛根素对大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作用主要是抑制Ik1,且抑制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冠心病(CHD)发病年龄有明显年轻化趋势,年青CHD患者并不少见。本文将31例40岁以下CHD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05例3~18岁膜周部VSD。术前经体格检查、经胸超声(TTE)确诊为膜周部VSD,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mm~11mm。经皮肤穿刺,在X光线影像检查指导下建立股动脉—室缺—股静脉轨道,沿导丝轨道送入传送鞘,经传送鞘送入直径4mm~16mm的双盘状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即刻行TTE及重复造影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102例介入治疗成功,其中3例因缺口大无合适封堵器,放弃介入治疗,转心脏外科行开胸手术,介入技术成功率100%。成功的患者中,95例采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7例采用国产偏心伞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残余分流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溶血3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并发症均治愈。随访1~3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患男,30岁。因赛跑后胸痛1h入院。患者在入院前1h参加了单位组织的百米赛跑,跑步结束后突然觉胸痛,位于胸骨后,为剧烈的压榨样疼痛,同时出现恶心、头晕,未呕吐,大汗淋漓,休息后症状大约持续半小时不缓解,120急救人员来测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的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A阿托伐他汀组(A120mg/dn=30,A240mg/dn=30,A380mg/dn=30)、B普伐他汀组(20mg/d,n=30)和C无他汀组(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62P、CD63含量及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他汀治疗前后,A组、B组、C组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1组、A2组、A3组与C组相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0.
<正>我院20072012年5年来应用腹腔镜成功治疗8例无既往手术史的小肠梗阻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52012年5年来应用腹腔镜成功治疗8例无既往手术史的小肠梗阻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560岁,平均52岁,均无既往腹部手术史。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病史2年以上,腹部X射线检查提示多处扩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