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结果的影响。方法:2009-11至2010-04期间选择接受OPCAB的100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00名患者随机分成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组(n=50)和服用阿司匹林组(n=50)。随后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胸液引流量、总胸液引流量、输血情况、二次开胸探查情况、住院死亡率,以及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组旁路移植血管数大于停用阿司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胸液引流量、总胸液引流量、手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天。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并没有增加OPCAB术后患者的死亡率,没有增加患者术后出血的风险及出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EuroScore、STS Score、SinoScore对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1 1年7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7例患者临床资料,使用3个评分系统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预测病死率以及全组患者的平均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做对比,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来评价各评分系统的分辨力.结果 全组57例患者,早期死亡4例,实际病死率为7%,EuroScore、STS Score、SinoScore预测的平均病死率分别为:5.6%、2.2%、1.5%,均低于实际病死率,ROC面积分别为:0.495、0.557、0.535,表明3个评分系统预测的死亡风险与实际死亡风险之间相关性差.结论 EuroScore、STS Score、SinoScore对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较低,手术技术是影响术后早期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结果及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4月阜外医院334例围术期应用IABP的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IABP应用时机不同,将患者分为术前组[n=56,男45例、女11例,年龄(60.5±10.7)岁]、术中组[n=107,男84例、女23例,年龄(61.1±8.4)岁]和术后组[n=171,男119例、女52例,年龄(61.4±8.5)岁]。对比分析三组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住ICU时间、住院费用等围术期结果。同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住院期间共死亡56例,死亡率16.8%。患者术前组死亡率显著低于术中组及术后组死亡率[3.6%(2/56)vs.23.4%(25/107)vs.17.0%(29/171),P=0.006]。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0)。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术后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OR=1.05,P=0.040)、女性(OR=3.34,P0.001)、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增大(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OR=1.06,P=0.040);保护因素为术前应用IABP(OR=0.10,P=0.050)。结论 CABG围术期应用IABP治疗效果良好,术前应用IABP者术后死亡率较低。IABP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LVEDD增大;保护性因素为术前应用IABP。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手术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寻找室间隔穿孔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12例行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30 d死亡情况及心肌梗死位置进行分组,分别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前壁心肌梗死组与下壁或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2年4月于阜外医院接受左室室壁瘤手术的282例患者资料,男性221例,女性61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n=31)和对照组(n=251)。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以及超声指标;术后住院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IABP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死亡率、神经并发症、严重感染、总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室室壁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由单一术者完成的择期单纯OPCAB手术648例.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数据库中提取,远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或)门诊随访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3月,选择76例OPCAB,于手术当天清晨及术毕进入恢复室时取静脉血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术后血样处理选用含肝素酶的测定杯消除残余肝素对结果的干扰,观察TEG中的R时间,K时间,α角,MA,A30,CL30,LY30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前后K时间和t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R时间、MA、A30和CL30均减小,而LY30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均未出现死亡,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探查,术后出院顺利.结论 OPCAB患者术后呈高凝状态,且纤溶过程相对亢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冠心病和慢性肾病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但大内皮素1对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慢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大内皮素1对慢性肾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测量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共入组144例患者。平均年龄63.2±9.9岁。随访(4.3±0.9)年,随访率92.4%。死亡总人数14例(9.7%),其中8例(5.5%)为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相关分析显示大内皮素1水平与体重指数、肌酐、脑钠肽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估测肾小球滤过率、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浆大内皮素1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6.221,95% CI:1.455–22.595,P=0.014)。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血浆低水平(大内皮素1<0.68 pmol/L)与高水平(大内皮素1≥0.68 pmol/L)大内皮素患者术后的生存曲线,可见两组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浆大内皮素1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后早期桥血管闭塞对远期再次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阜外医院由单一术者施行OPCAB的连续540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完成冠状动脉CT检查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长期随访采用电话或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主要终点指标是再次再血管化.结果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阜外医院2009年10月到2012年9月期间由单一术者施行的单纯OPCAB治疗的595例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从阜外医院数据库中提取,远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和门诊随访的方式进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OPCAB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全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年,共有70例患者死亡,远期死亡发生率为11.8%。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在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前血红蛋白、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围术期输血、外周动脉疾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果显示年龄(OR=1.069, 95%CI:1.031-1.108, p=0.000)、术前肌酐(OR=1.021, 95%CI:1.008-1.033, p=0.001)、高血压(OR=2.513, 95%CI:1.209-5.221, p=0.014)、COPD(OR=7.140, 95%CI:2.342-21.768,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OR=0.948, 95%CI:0.920-0.977, p=0.001)是OPCAB术后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即术前LVEF值越高,远期死亡的风险越低。 结论 年龄、术前肌酐、高血压、COPD是OPCAB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LVEF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