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造血干细胞的可塑性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 ,根据其发育阶段不同 ,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 ;而成体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则较为局限 ,只能定向分化为特化细胞。但新近的研究表明 ,成体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与其所在组织不同的其他组织类型细胞 ,这种干细胞的可塑性被称为成体干细胞的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其中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作为人们认识最深入 ,其临床应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类成体干细胞 ,目前已成为成体干细胞可塑性…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白血病的预后极差,目前惟一有望的治疗选择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可使20%-30%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机会。复发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两年来我们对17例急性白血病(AL)进行了allo—HSCT,其中6例为难治性或晚期白血病患者。6例中1例早期死亡为严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4例先后发生髓外软组织肿瘤(EMD),1例无病生存。本研究着重描述了4例allo—HSCT后发生EMD患者的状况和治疗,并对EM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308位和淋巴毒素(LTα)基因+252位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96例NHL患者和72名正常对照者的TNFα和LTα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TNFα基因型和两个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中的分布与NHL患者类似(P>0.05),而NHL患者的LTα(5.5)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升高(NHL患者57.81%,正常人46.52%,P=0.04)。结论:TNFα基因多态性与NHL的发病无关,LTα(5.5)等位基因可能与中国汉族人NHL发病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9岁。因腹胀半年,面色苍白3个月,于2005年5月26日入我院。入院体检:重度贫血貌,腹部膨隆,肝肋下10.5cm,脾甲乙线11.5cm。血象:WBC295×10^9/L,RBC1.95×10^12/L,Hb55∥L,PLT105×10^9/L。血片原始细胞0.09;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0.872,原粒+早幼粒0.07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0%;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p210(+),[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1 h后腹腔注射G-CSF 60 μg/kg 。TTC、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脑梗死灶体积、病理改变及CD34阳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CSF治疗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其病理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脑梗死部位出现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并有CD34阳性呈锥状并且带有突起的神经样细胞生长,对照组未发现CD34阳性细胞。结论: G-CSF可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其机理可能是G-CSF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促进脑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粘多糖病I型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粘多糖病I型是一种进行性多器官受累的遗传代谢性疾病,Hurler综合征是粘多糖病I型的最严重类型,常导致进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和早期死亡。该研究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该病的初步尝试,探讨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治疗粘多糖病的疗效。方法:1例男性粘多糖病I型Hurler综合征患者,2岁1个月,供者为其胞姐,HLA配型一个HLA-B位点不合。预处理方案为减低预处理剂量的BuCy方案马利兰(BU)每日3.7mg/kg,-9~-6d;环磷酰胺(Cy)每日42.8mg/kg,-5~-2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每日3.5mg/kg,-7,-5,-3,-1d。输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CD34+细胞(12.8×106/kg),以环孢素A、骁悉、赛呢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氨甲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移植后14d,短串联重复序列结合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检测显示为完全供者型嵌合,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分别为+11d和+19d。仅出现肝、胃肠Ⅰ级预处理相关毒性,无严重预处理相关并发症。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衰竭,移植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认知能力持续增加。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粘多糖病I型疗效肯定,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有利于降低预处理相关毒性;移植前后加强免疫抑制治疗,适当增加供者造血干细胞输注数量,有利于促进植入,减少移植物衰竭以及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联合来那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耐药(MM.1R)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设4组,空白对照组只加RPMI 1640培养液、来那度胺组加20μmol/L来那度胺、青蒿琥酯组加25μg/mL青蒿琥酯、来那度胺联合青蒿琥酯组加20μmol/L来那度胺浓度和25μg/mL青蒿琥酯浓度,终体积为200μL,分别对MM.1R细胞株处理24和48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来那度胺联合青蒿琥酯处理24和48 h,MM.1R细胞株NF-κB P65蛋白,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Bcl-xl、Mcl-1、p-Bad,多药耐药基因MDR1蛋白表达产物P-gp的表达水平.结果 来那度胺、青蒿琥酯、来那度胺联合青蒿琥酯处理24和48 h,各组抑制率分别为15.16%、28.28%、45.98%和17.19%、34.53%、65.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来那度胺联合青蒿琥酯组抑制率高于单药处理组(P<0.05),两药联合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两药联合处理48 h抑制率高于24 h,抑制效应呈时间依赖性;来那度胺联合青蒿琥酯处理24和48 h,MM.1R细胞株P-gp、NF-κB P65、Bcl-xl、Mcl-1、p-Bad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药联合处理48 h,MM.1R细胞株NF-κB P65、Bcl-xl、Mcl-1、p-Bad蛋白表达量低于24 h(P<0.05),表现出时间依赖性.结论 青蒿琥酯、来那度胺可抑制耐药MM细胞增殖,两药联合有协同效应,时间依赖性下调NF-κB P65蛋白、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Bcl-xl、Mcl-1、p-Bad的表达,降低P-gp表达水平可能为其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方法。【方法】大鼠麻醉后,经口腔插管连通动物呼吸机,切开胸廓暴露心脏,电凝烧灼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然后于12h,2d和2周后将大鼠处死,取出心脏,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对照组使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结果】在电凝烧灼大鼠冠状动脉后,大鼠心肌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继而有肉芽组织长入梗死灶内,最后形成疤痕。用电凝烧灼法可成功复制心肌梗死大鼠动物模型。与冠状动脉结扎法相比较,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死亡率低。【结论】电凝烧灼法作为一种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的新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可用于心肌梗死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0例健康供者在应用rhG-CSF动员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有无改变。方法:注射rhG-CSF前后采集静脉血制备血涂片, pH6.4-6.8条件下瑞特-姬姆萨混合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同时进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pH5.4条件下姬氏染色观察中毒颗粒。结果:应用rhG-CSF前1天中性粒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毒颗粒、NAP阳性率及积分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应用rhG-CSF后中毒颗粒、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增高,96%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偏大,胞浆内见大量“中毒”性颗粒、Döhle小体、空泡数量增加。结论:应用rhG-CSF可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生成素Ⅱ体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两种新配体—血小板生成素Ⅱ(TPOⅡ)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以Babl/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连续7d分组注射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人工合成的TPOⅡ配体Ⅱ及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并于第7d末测定小鼠外周血小板数量,分析TPOⅡ体内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在实验第7d,TPOⅡ配体Ⅰ实验组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同期阴性对照组(P<0.05),与rhTPO阳性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第14d,TPOⅡ的两个实验组的血小板数均较同期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差异(P>0.05)。而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TPOⅡ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血小板数均呈升高趋势。结论:提纯的TPOⅡ配体Ⅰ促进小鼠外周血小板的产生,其升高血小板的能力与rhTPO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