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爱华  梁艳冰 《广东医学》1998,19(8):625-626
目的:观察芦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并与依那普利作对比研究。方法:对80名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予芦沙坦25 ̄50mg/d,B组予依那普利10 ̄20mg/d,治疗8周。结果: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P〉0.5)。A组治疗后血管紧张素Ⅱ显著升高(P〈0.01),B组AngⅡ显著下降(P〈0.0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伴AR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伴ARF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中,14例无尿。4例少尿;20例尿蛋白、隐血均阳性;血肌红蛋白(2961.2±285.3)mg/L,血肌酐(823.7±184.1)μmol/L,谷草转氨酶(712.3±82.6)U/L、谷丙转氨酶(978.4±71.9)IU/L、肌酸磷酸激酶(12753.5±18.2)U/L、CPK—MB(138.4±25.8)U/L;15例(75%)为高钾血症。给予补充液体、血液透析滤过等治疗后,18例(90%)存活,2例(10.0%)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存活者出院时均脱离透析,14例血肌酐恢复正常,血清酶均恢复正常。结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伴ARF时常表现为少尿型,高钾血症常见,血清酶学和血肌红蛋白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效果良好,存活者肾功能多可恢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SLE/ITP)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SLE/ITP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治疗前后PLT、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例数变化及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体)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Sm抗体阳性率、血清ANA及抗ds-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抗RNP、SS-A、SS-B、Scl-70和JO-1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SLE/ITP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外周血单核细胞SOCS-1表达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4例MODS患者,并采集其外周静脉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分别以RT-PCR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PBMCs中SOCS-1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分析其与预后及MODS评分的关系。结果MODS组中死亡患者PBMCs中的SOCS-1mRNA表达量(0.4938±0.0273)显著低于存活患者(0.5475±0.0289)(P〈0.05),SOCS-1蛋白表达量(0.7924±0.0284)显著低于存活患者(0.8406±0.0407)(P〈0.05)。MODS患者的PBMCs中的SOCS-1mRNA表达量与MOD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23,P〈0.01),SOCS-1蛋白表达量与MOD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34,P〈0.01)。结论在MODS中,SOCS-1的表达可能起到保护组织避免损伤的作用,SOCS-1表达的减少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环氧化酶2(COX-2)活性和白介素18(IL-18)含量的变化,探讨COX-2和IL-18与AMI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44例AMI患者5个时间点的血清COX-2活性和IL-18含量,即发病第1(治疗前)、2、3、7和14天.24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AMI组第1、2、3天的COX-2和IL-18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第7、14天的含量则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存活组的COX-2和IL-18含量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MI患者血清CK-MB的变化、发病第1天的临床积分、梗死面积与COX-2和IL-18含量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血清COX-2和IL-18水平与AMI病情的变化一致,提示COX-2和IL-18参与了AMI的病理过程,可以作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cl-2基因在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意义。方法:以盲肠结扎并穿刺法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用电镜和TUNEL法检测其心肌细胞凋亡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蛋白,用RT-PCR法检测其心肌细胞的Bcl-2基因mRNA的表达。用SPSS10.0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一定时间内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和mRNA表达量均较正常对照和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其变化均与TUNEL法检测凋亡的结果一致(P〈0.05)。结论:细胞凋亡可能是脓毒症中心肌损害的机制之一。Bcl-2基因的改变可作为脓毒症病情改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3(SOCS-1/3)表达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MODS患者和24例健康志愿者.采用淋巴细胞分离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s,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s中SOCS-1/3的mRNA及蛋白表达,分析其与预后及MODS评分的关系.结果 MODS组SOCS-1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6±0.044比0.466±0.047,P>0.05),而SOCS-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与正常组(0.814±0.045比0.479±0.021,P<0.05);MODS组中死亡者SOCS-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存活者(0.487±0.032比0.532±0.028,P<0.05),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存活者(0.787±0.029比0.838±0.040,P<0.05);MODS患者SOCS-1的mRNA及蛋白表达与MOD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1=-0.731,r2=-0.526,P均<0.01).MODS组SOCS-3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0.993±0.415比0.461±0.046,P<0.05),SOCS-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0.458±0.033比0.403±0.024,P<0.05);MODS组中死亡者SOCS-3 mRNA表达显著高于存活者(1.245±0.408比0.805±0.326,P<0.05),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存活者(0.486±0.021比0.425±0.016,P<0.05);MODS患者SOCS-3 mRNA表达与MODS评分呈正相关,但不显著(r=0.468,P>0.05),SOCS-3蛋白表达与MOD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1).结论 MODS中SOCS-1表达可能起到保护组织避免损伤的作用,其表达减少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SOCS-3的表达可能起损伤作用或增加组织对损伤的易感性,其表达增加可能提示病情严重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步进法(stepwise)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建立基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IL-4、IL-10)水平的判别函数(discriminant functions),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协助对心绞痛患者进行分型.方法 选择39例SAP患者、47例UAP患者及39例健康志愿者以构成训练样本(training sample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s-CRP、MIF、IL-4及IL-10水平,分别采用传统的纳入全变量方式及步进法对结果进行判别分析,根据函数考核结果对两种方法建立的判别函数的判别效率进行评估.结果 根据纳入全变量的方式对训练样本的年龄以及hs-CRP、MIF、IL-4、IL-10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判别分析获得判别函数:健康对照组=-129.858+ 2.869×年龄-2.451×hs-CRP+ 1.393×MIF+ 6.001×IL-4+ 4.848×IL-10;SAP组=-161.037+2.896×年龄-2.022×hs-CRP+1.662×MIF+ 6.703×IL-4+ 6.287×IL-10;UAP组=-199.087+ 2.468×年龄-1.440×hs-CRP+ 3.404×MIF-13.875×IL-4+ 7.752×IL-10.对上述函数进行回顾性考核的总错判率为4.8%,交互验证考核的总错判率为5.6%.再采用步进法筛选上述指标,程序建议纳入年龄、MIF及IL-10并建立判别函数:健康对照组=-125.218+2.659×年龄+0.599×MIF+5.040×IL-10;SAP组=-157.864+2.721×年龄+1.008×MIF+ 6.468×IL-10;UAP组=-197.327+ 2.360×年龄+2.932×MIF+ 7.640×IL-10.对步进法建立函数进行回顾性考核及交叉验证考核的总错判率均为6.4%.两种方法所建立的判别函数对SAP及UAP患者的判别正确率相当,均达100%.结论 步进法判别分析筛选后建立的基于年龄、血清MIF、IL-10的判别函数可协助判别不典型的SAP与UAP患者,具有较优的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组织中微小RNA-155(miR-155)表达在脓毒症小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BALB/c小鼠分为脓毒症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0只.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0 mg/kg复制脓毒症模型,术后0、2、6、12、24、48 h每组各取10只小鼠的血及肝组织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miR-155的表达.结果 脓毒症组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TNF-α、IL-6、IL-10水平均随制模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TNF-α、IL-6达高峰后逐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TNF-α(ng/L)于2h达高峰(血清:1538.46±102.12比64.52±18.44,肝:255.26±41.23比60.21±13.55),IL-6(μg/L)于6h达高峰(血清:875.33±102.37比153.72±20.67,肝:9.22±0.82比3.35±0.36),IL-10(ng/L)于48 h达高峰(血清:520.13±88.52比23.43±3.01,肝:260.12±50.38比16.37±3.7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血清ALT活性(U/L)随制模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至48 h达高峰(603.26±70.21比45.84±5.6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LPS后12h,肝组织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水肿、坏死;肝组织中miR-155相对表达量在注射LPS后2h开始升高,12h达高峰,为正常对照组的(72.96±9.34)倍(P<0.05).结论 MiR-155表达增加在脓毒症肝损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