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检出率及其与性别、伴发肠道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0月该院378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并诊断为MC的患者的内镜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MC的检出率及其与年龄、性别、伴发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MC的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年龄 ≤ 60岁的患者中,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大于60岁且小于80岁的患者中,男性检出率及上升幅度大于女性。息肉是MC最常见的伴发疾病,约占28.31%。息肉大小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C呈逐年上升趋势。80岁前,其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MC与结肠息肉、结肠癌关系密切,可合并炎症性肠病、结肠憩室、结直肠炎和脂肪瘤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初诊为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分布及改变在U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扬州市区2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初诊为UC的124例患者以及10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采集受试者的新鲜粪便进行菌群分析,比较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肠球菌属及大肠杆菌属这6种菌群定量结果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肠内双歧杆菌属(5.6±0.3比8.7±0.4)CFU/g、乳酸杆菌属(3.4±0.6比9.5±0.5)CFU/g、拟杆菌属(4.9±0.2比7.9±0.5)CFU/g、梭菌属(5.0±0.3比7.8±0.6)CFU/g,数量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属(8.4±0.4比3.6±0.5)CFU/g、肠球菌属(7.6±0.6比4.4±0.2)CFU/g,数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检出率与菌群数量变化结果基本相符。UC患者B/E1,较健康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肠道菌群呈失衡状态。在扬州地区UC患者肠道内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减少,且乳酸杆菌属减少更明显,提示在益生菌治疗上可能应倾向于应用乳酸杆菌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结果10例患者肠镜下表现为直肠前壁或侧壁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灶距肛门口5~15 cm,大小为1.5~2.8 cm。其中4例误诊为直肠良性肿瘤或者直肠癌,误诊率达40.0%(4/10)。10例患者均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内镜检查见病灶位于直肠黏膜下及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影,内部回声不匀,部分突破外膜累及子宫。 结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误诊率较高,但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病例:患者女性,53 岁,本次入院前4 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间断发作,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黑便,无心悸胸闷.以"间断上腹部胀痛不适4 月余"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门诊就诊,胃镜检查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见一大小约0. 8 cm ×1. 2 cm 的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稍隆起(图1A).胃镜初步诊断:十二指...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确认.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的:建立H.pylori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芯片,用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根据文献数据筛选出7个与根除治疗常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喹诺酮类、四环素、呋喃唑酮)耐药相关的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优化芯片探针设计和反应条件,采用多重PCR技术联合所建立的芯片,检测25例胃黏膜样本的H.pylori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测序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25例H.pylori阳性胃黏膜样本的芯片检测结果均与测序结果相符.包括DNA抽提、多重PCR、芯片杂交、数据分析等在内的整个检测流程仅需6h,且重复性和灵敏度十分理想.结论:H.pylori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芯片能快速、平行、高通量地检测H.pylori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6.
背景血栓栓塞性疾病(thromboembolic disease, TED)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肠外表现之一,但是临床上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其他部位如大脑、肾、肝、肠系膜静脉等也可发生栓塞,动脉TED较为少见,而且多发于肠系膜动脉.虽然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真正的关联,但在大规模队列研究中,人们对ATED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联并没有达成共识.病例概述 63岁女性患者,体型正常,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无手术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 2014年诊断UC,初使用柳氮磺吡啶1.0 tid,后换成美沙拉嗪(莎尔福1.0 tid)长期维持治疗,病情稳定. 2017-04病情再次活动,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逐步减量使用强的松, 2 mo后停用强的松,继续莎尔福1.0 tid维持治疗,此时发现血小板计数偏高,但未加以重视.之后患者并未定期来院随访,期间有腹泻血便加重现象,自行不规则服用强的松. 6 mo后患者突然出现左下肢疼痛伴脚趾局部坏死,血小板计数高达735×10~9/L,下肢血管CT血管造影示左侧腘动脉及左侧胫前、胫后动脉、腓动脉上端管腔未见造影剂充盈,左侧胫前、胫后动脉、腓动脉中远段管腔变细.诊断UC合并左下肢动脉栓塞.行左下肢动脉取栓术,但仍不能改善左足背和脚趾坏死症状,又行左足1-5趾截断术、多次左足扩创术以及植皮手术,症状才得以控制.结论下肢动脉血栓可能与UC活动有关,一旦发生,会导致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在治疗UC的同时,要警惕血小板计数升高及凝血异常的现象,及时干预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子胃镜下治疗植物性胃石症的方法、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在电子胃镜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器械,包括五爪钳、鼠齿钳、异物网篮和圈套器等,治疗植物性胃石症40例,观察其疗效。 结果40例患者中,37例并发胃溃疡,碎石成功率为100%,其中4例分2次碎石,平均治疗时间36 min。术中胃黏膜因轻微机械性损伤有少量渗血,无其他明显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应用适当的器械碎石或取石是治疗胃石症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治疗服用抗栓药物患者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可行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的42例不停用抗栓药物患者的结直肠小息肉(3~9 mm)临床资料,对息肉切除的术中活动性出血、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切除的完整性、标本完整回收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胆道留置导丝取石在胆管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308例胆管大结石(1.2~1.5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网篮组152例,气囊组42例,联合组38例,导丝组76例,分析不同取石方法的效果。结果 308例患者均成功取石或置入胆道塑料支架。导丝组取石成功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导丝组结石嵌顿率较其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丝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5%(8/76),低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低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组患者术后胆管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网篮组和联合组各有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经内镜止血后好转,4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孔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导丝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时间较其他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胆道导丝留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晚期胃癌化疗患者胃癌组织中ITIH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qRT-PCR检测224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ITIH3的表达水平,评估ITIH3表达与晚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ITIH3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01)。ITIH3表达与肿瘤分级有关(P=0.04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TIH3高表达是预测晚期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86,95%CI:1.160~2.448,P=0.006)。结论 ITIH3是晚期胃癌化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