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9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铜陵县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县血吸虫病流行区分为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种类型,流行区共有8个乡镇80个村,人口达19万余人.为总结铜陵县多年来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该县1996~2010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5只/0.1m^2,下降了96.67%。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洲滩型流行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情况,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洲滩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铜陵县光辉村作为研究现场,于感染季节前对6岁以上人群,分别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和IHA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两者之一阳性者均进行治疗,以粪检阳性者作为再感染观察对象,粪检阴性者作为新感染观察对象.于感染季节后对上述人群再次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观察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情况.结果 经过1年观察,试区人群再感染率为11.96%,新感染率为8.3%.不同性别间人群再感染率和新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不同职业间以农民较高,不同年龄组以15岁以下和40~49岁年龄组再感染率较高,新感染率以50岁以上人群较高,无论是再感染还是新感染不同村民组间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洲滩型地区人群血吸虫再感染和新感染仍相当严重,是影响当前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晚期血吸虫病分布现状以及内科救治效果,为进一步实施晚期血吸虫病医疗救助项目提供依据和经验。方法收集铜陵县两个定点医院2007年内科晚期血吸虫病住院病案,将其相关信息填入统一的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2007年共对196例晚期血吸虫病实施内科医疗救治,其中男性119例,女性77例,病人平均患病年龄55.13岁,50岁以上的患者(150)占76.53%。临床类型以单纯腹水型病人72例占36.73%,巨脾型122例占62.24%,结肠增厚型1例,侏儒型1例。通过对症和支持治疗,患者劳动力得到显著提高,全劳动力患者比例由23.46%提高到70.41%;92%腹水患者经过治疗后消退。肝功能明显改善,肝功能Child-pughA级由治疗前43.37%上升为69.9%,B级由47.96%下降为26.53%,C级由8.67%下降为3.57%。晚期血吸虫病内科救治治愈率56.12%,有效率为96.43%。结论晚期血吸虫病的内科医疗救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恢复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 为总结 “十二五” 防治成果、 制定 “十三五” 规划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9-2014年铜陵县血吸虫病防治年报及有关螺情和人群病情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 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人群感染率和血检阳性率显著下降, 6年间仅2009年出现1例急性感染病例; 家畜感染率下降显著, 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91.10%; 5年间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 但2011-2012年山丘地区活螺平均密度有 所升高, 2011年以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铜陵县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 但湖沼地区有螺面积 仍较大, 内陆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较高。今后的血防工作规划要以控制湖沼地区螺情、 消灭内陆残存螺点为主, 以巩 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铜陵县急性血吸虫病 (简称急血 )流行规律并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对本县 1990~ 1999年发生的 35 3例急血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 调查方法对本县 1990~ 1999年的 35 3例急血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并建立个案调查卡。对照国家标准《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对每份个案卡进行审核。并按病例所在流行区进行分类 ,同时收集相应年份的螺情数据 ,进行对比分析。2 结果2 .1 人群分布2 .1.1 性别及年龄分布男性 2 89例 ,女性 6 4例 ,男女比例为 4.5∶ 1;年龄 <7岁 12例 ,7~ 15岁 12 3例 ,16~ 5 0岁 2 12例 ,>5 0岁 6例。 7~ 1…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50%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不同方法现场灭螺效果。方法选用50%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现场均按2g/m2比例拌沙、喷粉法均匀撒在试区,同时设喷洒和清水对照。分别于施药后5d、10d、15d及30d采用系统抽样捕获框内全部钉螺,用敲击法观察钉螺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结果现场喷粉、拌沙15d及30d后校正钉螺死亡率分别是71.9%、74.34%和81.08%、73.74%,两种方法灭螺效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本次实验条件下,50%氯硝柳胺可湿性粉剂喷粉法与拌沙法有相同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8.
耕牛多次粪检结果比较及其感染度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江洲滩地区,耕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汪天平等[1]报道,1992~1995年调查安徽省5个江洲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共发现牛、猪、兔、羊、鼠和狗6种动物传染源,其中牛感染率最高为43.08%,滩地污染指数牛占99.83%。2005年6~7月,我们对属洲滩流行区的安徽铜陵县光辉村26头耕牛进行多次粪检,对计算感染度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粪便标本铜陵县老洲乡光辉村4个村民组9户26头耕牛为研究对象,由当地兽医每2天采集1次粪便,连续3次。登记每头耕牛种类(黄牛、水牛)、性别、年龄等。二、检查方法1.采用棉析孵化法检查。对…  相似文献   
9.
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两次粪检检测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次粪检对提高改良加藤法(Kato—Katz)诊断血吸虫病敏感性的效果。方法在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采用Kato—Katz法于1周内每个居民收集2份粪样,每份粪样三张涂片,观察比较单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以及两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总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单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46%、9.26%,单次粪检之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无显著差异(x2=2.84,P>0.05),两次粪检人群血吸虫总感染率为14.94%,显著高于第1次(x2=5.78,P<0.05)和第2次粪检感染率(x2-=16.56,P<0.01)。病人感染度EPG低于40者,1片漏检率高达91.08%,2片漏检率为58.41%;EPG在41-100之间,1片漏检率达20.84%,2片漏检率仅为4.17%;EPG为101~200时,1片漏检率为7.69%,2片漏检率为2.56%;当EPG大于200时,漏检率为0。结论增加粪便送检次数,可提高Kato—Katz法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 单次粪检低估人群血吸虫实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