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 印渍术(Blotting)是近十多年来发展的新生物技术之一,它结合了凝胶电泳的高分辨率和酶染色 技术的高灵敏度,结果又能长期保存。目前电印渍装置多为电洗脱式,价格昂贵,需大量试剂和较长的转移时间。我们参考Svoboda等人的设计原理自制一套以碳为阳极,铜皮为阴极的印渍装置,报道如  相似文献   
2.
应用生物化学方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中提取虫体副肌球蛋白,并把它结合佐剂FCA/FIA或BCG免疫两批BALB/c小鼠,获得了32.18%—48.52%的减虫率,但统计学上大都无显著差异.两次实验结果还表明,应用虫体副肌球蛋白结合FCA/FIA进行肌肉注射,和应用等量抗原结合BCG皮内注射免疫的BALB/c小鼠,获得的减虫率相当.  相似文献   
3.
单克隆抗体和药物协同杀伤日本血吸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将保护性单克隆抗体SSj14和吡毗喹酮、菲诺贝特应用于抗日本血吸虫感染试验的初步结果:其中,单抗SSj14提纯物高剂量免疫昆明系小鼠后诱导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68.59%和70.33%;单抗SSj14和低剂量吡喹酮协同组在小鼠及兔体内诱导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82.36%和80.81%及40.72%、42.01%;菲诺贝特组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16.42%和24.66%;单抗、吡喹酮和菲诺贝特协同组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88.04%和90.73%.结果表明,保护性单抗SSj14可被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昆明系小白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前2h,4组口服低剂量吡喹酮(吡20mg/kg或吡50mg/kg),并被动免疫转移抗日本血吸虫单抗(McAb14或McAb24),其减虫率分别为45.40%(McAb14+吡20mg/kg)、44.15%(McAb14+吡50mg/kg)、45.74%(McAb24+吡20mg/kg)和65.87%(McAb24+吡50mg/kg),均高于2组被动免疫转移单抗组的减虫率[29.88%(McAb14)、40.01%(McAb24)]和2组单剂吡喹酮组的减虫率[13.85%(吡20mg/kg)、31.50%(吡50mg/kg)]。实验结果提示,单抗协同吡喹酮,可提高减虫率,对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rSj14FABP)免疫动物所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用rSj14FABP分别对昆明系小鼠、Wistar大鼠及绵羊进行3次免疫,于第3次免疫后2周,分别用40、600、及300条尾蚴攻击,于攻击后6~8周剖杀小鼠和大鼠,11周剖杀绵羊,观察各实验组的减虫率及绵羊免疫组的组织、粪便减卵率。结果在小鼠试验中,以BCG为佐剂进行皮内免疫获得33. 7%的减虫率(P<0.05),明显高于以 FCA/FIA为佐剂进行肌肉免疫所获得的减虫率4.7%(P>0.05)。用rSj14FABP皮内免疫大鼠,获得的减虫率为31.9%,但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用rSj14FABP皮内免疫绵羊,减虫率为59.2%(P<0.01),同时,自攻击后第6周至11周,绵羊免疫组粪便中平均每克虫卵数(EPG)分别比对照组减少23.6%~63.3%,第11周解剖时,肝组织EPG减少44.9%,小肠EPG减少69.6%,大肠EPG未见减少。结论rSj14FABP能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部分保护作用,值得作为抗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抗原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吡喹酮肌肉注射制剂治疗实验感染家兔、水牛血吸虫病的杀虫效果、血药浓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结果.10%肌注剂15和25mg/kg治疗水牛血吸虫病的减雌率均为100%,减虫率为59.2%及81.9%.制剂无副作用,使用方便.血药浓度测定30mg/kg肌注组注射后0.5h达1297μg/ml,是同剂量口服组的3.7倍,是15mg/kg肌注组的3倍.并就肌注剂杀灭雌虫的意义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