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4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我国细粒棘球蚴新疆分离株AgB亚基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对序列进行遗传变异性分析.方法 根据参考文献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新疆源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原头节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克隆入TA载体中测序.用Bioedit分析软件和Blastn和clusterW2等在线分析系统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从细粒棘球蚴中克隆获得AgB抗原的3个亚单位基因,经测序确定为正确的目的序列;序列比对分析表明,3个亚单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43% ~ 60%,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30% ~ 42%.结论 EgAgB的亚单位基因变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用扫描电镜观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利什曼原虫与小鼠腹腔吞噬细胞的相互关系。实验证明,前鞭毛体在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处理后,形态发生很大变异,部分原虫呈溶解现象,部分原虫仍可粘附于吞噬细胞外,但单克隆抗体经 56℃灭活后,则原虫形态无改变,且粘附在吞噬细胞周围,有些原虫的鞭毛及虫体前端已进入细胞内,认为其机制可能与前鞭毛体外膜上的配基与吞噬细胞受体的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鉴定的价值。方法收集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16个分离株和6个国际参照株,培养后收集前鞭毛体,提取DNA,扩增K26序列并测序,应用ClustalX2进行序列比对,从GenBank下载同源性较高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K26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我国不同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和国际参照株DD8均扩增出单一条带,而5个非杜氏利什曼原虫复合体虫株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源型利什曼病流行区的3个分离株801、KS-2和KS-6均扩增出920 bp片段,自然疫源型利什曼病流行区的4个分离株XJ771、JIASHI-1、JIASHI-2和JIASHI-5均扩增出491 bp片段,人犬共患型利什曼病流行区4个分离株Cy、SC6、Hebei-Lv和Shanxi-Yang均扩增出404 bp片段,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5个分离株KXG-Xu、KXG-Liu、KXG-65、KXG-918和KXG-927均扩增出449 bp片段,且各流行区内虫株间的序列一致性均为100%。各流行区之间的虫株间的序列一致性较低,为40.2%~91.4%。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我国16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聚集成2个群3个亚群,其中KXG-Xu、KXG-Liu、KXG-65、KXG-918、KXG-927、XJ771、JIASHI-1、JIASHI-2、JIASHI-5分离株聚集为A亚群,Cy、SC6、Hebei-Lv、Shanxi-Yang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集为B亚群,A亚群和B亚群聚集为Ⅰ群;801、KS-2和KS-6分离株与杜氏利什曼原虫聚集为C亚群,进一步与国际参照株DD8聚集为Ⅱ群。结论利什曼原虫K26序列可应用于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病鼠肝、脾组织,保存在液氮内,分别在第3、30和240d以及120和370d复苏后把肝、脾组织块,接种NNN基内,前鞭毛体生长良好,在保存至第105和370d复苏的肝、脾组织块,接种背纹仓鼠腹腔后均获内脏感染。表明液氮保存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动物肝、脾是一种良好的保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建立的抗杜氏利什曼L.donovani,抗硕大利什曼L.major,抗热带利什曼L.tropica及抗新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的4种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荧光法的交叉反应显示出有较强的特异性,应用McAb的dot-ELISA试验,对新疆大沙鼠体内分离的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检测,证实新疆克拉玛依鼠体、蛉体的利什曼原虫仅与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制备的McAb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在现场评价疟疾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 (简称试条) 的诊断性能。 方法 2008年9~10月采集安徽省间日疟流行区蒙城县5个乡镇医院门诊部所有就诊的发热病人血样,用双盲法比较镜检法和试条测试的结果。 结果 共采集发热病人血样292份,镜检法检出疟原虫阳性181份,均为间日疟;试条检出疟原虫阳性163份,亦均为间日疟。两法检测结果一致的血样占92.8%(271/292),其中均为阳性的163份,均为阴性的108份。两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21份血样中,镜检阳性的、试条检测阴性的有18份,镜检阴性的、试条检测阳性的有3份。原虫密度在>1 000 个/μl、100~1 000 个/μl和<100 个/μl时,试条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5%(115/123)、86.0%(43/50)和62.5%(5/8)。 结论 该快速诊断疟疾胶体金免疫层析试条在疟疾流行区对间日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原虫—DNA重复序列在虫种鉴定上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和比较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相应的利什曼原虫世界卫生组织(WHO)参照株在一种DNA重复序列上的同源性以考察这一DNA重复序列应用于鉴别我国利什曼原虫的价值。方法 PCR扩增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DNA重复序列片段并测序,用GENEDOC软件比较扩增的各分离株DNA重复序列的同源性。结果 该DNA重复序列在种内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间完全同源或高度同源(99%~10 0 % ) ,且碱基变异具有高度稳定性,而在种间则显示相当的差异(一般同源性小于90 % )。结论 该DNA重复序列在我国利什曼原虫的鉴定上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基底膜特异性硫酸乙酰肝素聚糖核心蛋白(H3),并评价其检测囊型包虫病的 效果。方法将从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cDNA文库中免疫筛选的H3基因,克隆入pGEX?4T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化 大肠杆菌BL21细胞,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用ELISA方法检测囊型 包虫病患者血清、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评价其检测效能,并与本课题组制备的细粒棘球蚴包囊液粗抗 原(Hydatid cyst fluid,HCF)和重组AgB8/2进行比较。结果成功构建细粒棘球蚴pGEX?4T?H3重组质粒,并在原核细胞 中成功表达。重组H3抗原、纯化HCF和rAgB8/2检测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度分别为84.0%(68/81)、90.1%(73/ 81)、77.8%(63/81),3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4.58,P > 0.05)。重组H3抗原与泡型包虫病患者、囊虫病患者及血吸虫 病患者血清分别存在63.3%(19/30)、16.7%(5/30)和5.0%(1/20)的交叉反应,与50份健康者血清无交叉反应;H3检测总 特异度为80.8%(105/130),H3、纯化HCF[71.5%(93/130)]和rAgB8/2[82.3%(107/130)]特异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5.71,P > 0.05)。结论重组H3抗原在囊型包虫病诊断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PCR检测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适合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PCR方法。 方法 选择6种常用于诊断内脏利什曼病的PCR引物(RV1-RV2、K13A-K13B、MC1-MC2、174-798、Pia3-Pia4和DBY-Ajs31),以培养的甘肃人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种植人抗凝全血抽提的DNA为模板,确定了这6种PCR引物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的最适条件,并比较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用两种敏感性和特异度均佳的引物对采自利什曼病疫区100份无利什曼病症状居民的静脉血进行检测。 结果 6种PCR引物检测的特异性均达到100%,而检测的敏感性各异,检测到的原虫数目从0.1~1000条原虫/ml,其中引物RV1-RV2(0.1个原虫/ml血)和K13A-K13B(1个原虫/ml血)敏感性较高。这两对引物对100份无症状居民血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3%(33/100)和30%(30/100)。 结论 引物RV1-RV2和K13A-K13B适于检测我国婴儿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在我国甘肃动物源性利什曼病疫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率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