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心电编辑功能,对23例CTA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者的图像进行重建,比较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结果心电编辑前图像评分1-4级者分别有82、93、36、19节段;心电编辑后图像1-4级分别分别有111、80、25、14节段。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显著改善(Z=6.787,P=0.000 1)。结论心电编辑可改善多数心律失常患者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创伤性液、气胸仰卧位胸片的X线征象,探讨其应用价值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对资料完整的287例急性创伤性液、气胸卧位胸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少量胸腔积液154例,大量胸腔积液76例,液气胸57例。合并创伤性湿肺96例,肺撕裂伤24例,支气管断裂7例,张力性气胸15例。单侧胸部损伤252例,双侧胸部损伤35例。结论:仰卧位X线胸片有其独特的影像学特点,对急性胸部创伤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鼻前庭囊肿26例64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鼻前庭囊肿的CT表现,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共发现28个病灶,单侧24例,双侧2例;病灶最大径(1.8±0.4)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38±18)HU;邻近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凹陷改变。结论 CT检查可显示鼻前庭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有无合并症,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孕妇,20岁,孕1产0,孕25周.因外院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异常来我院明确诊断.超声所见:宫内显示一胎头,双顶径7.0 cm,颅骨环完整,纵切可见两条脊柱,双脊柱在颅底部相互靠拢,脐以上腹部、胸部及头部均融合(图1),可见2个臀部,4条下肢及4条上肢.  相似文献   
6.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我国以南方诸省多见,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 IVP)可以显示尿路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其原因,并且可对肾脏排泄功能做出判断,一直都是输尿管结石首选的检查方法之一.但其受多种因素影响,敏感度偏低[1-2].近年来,随着螺旋CT设备及技术的飞速发展,薄层快速大范围扫描已得以实现,开辟了输尿管结石检查的新途径.本研究回顾分析76例临床疑诊输尿管结石患者的64层螺旋CT及IVP检查资料,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探讨非增强螺旋CT取代IVP诊断输尿管结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腰骶角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 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相似文献   
8.
对某卷烟厂烟草粉尘作业现场进行了优势致敏真菌污染状况的曝片调查。结果表明,4月、8月、12月三个月连续90天,作业现场5个工种和1个对照采样点,共检出真菌孢子28个种属,40823个真菌孢子,菌丝碎片5592个。8月份检出的真菌孢子总数高于4月和12月,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各工种检出的真菌孢子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采样点。各工种各种属优势真菌孢子的数量也明显高于对照采样点同种属真菌孢子的数量。经统计学处理,多数真菌孢子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分析低剂量64层螺旋CT诊断技术在颌面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和效果,为临床相关病例的诊治提供依据和相关参考。方法随机选取于2013年3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颌面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61例。所有患者入院诊断时均采用低剂量64层螺旋CT扫描以及图像重建处理技术,完成CT扫描以及图像重建后,与X线拍摄平片进行对比,验证、确定伤情。结果低剂量64层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61例诊断中,发现眼眶骨折13例、颧骨19例、上颌骨24例、下颌骨35例、鼻骨9例和筛骨3例。CT与X线平片诊断基本相符,但X线平片未能检出上颌骨与鼻骨的复合骨折。两者诊断眼眶、上颌骨、下颌骨、鼻骨复合骨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低剂量64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诊断患者骨折伤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为病情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理的依据,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在后续治疗、设计手术方案、患者恢复方案等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及参考,值得临床借鉴和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杨文德  潘运龙 《广东医学》2016,(24):3772-3775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必要途径,主要源于抗血管/促血管生成失衡的状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远超过以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TSP-1)为主的抗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TSP-1是肿瘤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抑制血管生成蛋白,可通过结合CD148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并可通过结合钙网蛋白等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管周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功能,进而导致了肿瘤血管异常化的状态。血浆TSP-1的变化与患者的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前列腺癌患者当中,随着肿瘤的进展,血浆TSP-1呈下降趋势,但肿瘤组织内部表现为高浓度的TSP-1,研究指出其促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或许高于其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但是在结直肠癌患者当中,血浆TSP-1与肿瘤进展呈正相关。基于TSP-1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及在肿瘤患者当中的差异性表现,现拟对TSP-1抗肿瘤血管生成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