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核磁共振(CMR)特征追踪(FTI)、首过灌注成像(PFI)、延迟钆强化技术(LGE)获得的参数对于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血运重建后心功能改善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初次诊断STEMI患者58例,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KLF15基因突变导致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方法:收集152例特发性房颤患者和206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序分析KLF15基因以寻找致房颤突变。克隆KLF15基因,构建其野生型和突变型表达质粒,转染培养的HeLa细胞,应用双荧光报告基因分析系统研究突变体的功能特点。结果:在1例特发性房颤患者中发现KLF15基因新突变c.946G>T (p.Glu316X),该突变不存在于206名对照者中。功能分析表明该突变型KLF15蛋白对靶基因的转录激活作用丧失。结论:首次揭示KLF15基因功能丧失性突变是部分房颤的分子病因,对房颤患者的遗传咨询及预后风险评估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85例合并有AF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选取63例AF类型相匹配的患者。根据HCM Risk-SCD猝死风险预测模型,将63例HCM合并AF患者分为中高猝死风险组(n=18)和低猝死风险组(n=45)。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的远期预后。结果:平均随访期为(41.7±36.4)个月。中高猝死风险组患者首次消融成功率明显低于低猝死风险组(22.2%vs 53.3%,P=0.021)。中高猝死风险组患者重复消融后远期预后差于低猝死风险组(33.3%vs 73.3%,P=0.00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直径(OR=1.915,95%CI 1.071~3.445,P=0.006)和患者5年猝死风险(OR=2.901,95% CI 1.203~4.679,P=0.008)是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中高猝死风险HCM患者首次AF消融的有效性和重复消融的远期预后均差于低猝死风险HCM患者;对这些患者实施AF射频消融,尤其是重复消融应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及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NKX2-5基因新突变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识别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新的分子遗传缺陷.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同济医院和上海市儿童医院160例先天性VS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200名健康者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NKX2-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借助BLAST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以识别基因突变,并用Clustal W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在3例VSD患者的NKX2-5基因识别出2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即2例VSD患者的第179位密码子TCC变为TTC,导致第179位的丝氨酸变为苯丙氨酸,1例VSD患者的第36位密码子CGC变为AGC,导致第36位的精氨酸变为丝氨酸.200名健康对照者均无此突变,多物种NKX2-5序列比对显示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均高度保守.此外,还发现了2个不改变氨基酸的单核甘酸多态,即常见的c.63A>G多态和少见的c.606G>C多态,但这些多态在VS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63A>G多态:X2=3.403、P=0.0651,c.606G>C多态:X2=3.278、P=0.0702).结论 在先天性VSD患者识别出新的NKX2-5基因突变,揭示了VSD新的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发现孤立性房颤相关SCN4B基因新突变. 方法:收集160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和200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房颤候选基因SCN4B的编码区和剪接位点,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测序以发现SCN4B基因突变.应用ClustalW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应用MutationTaster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 结果:在2例孤立性房颤患者各发现1个新的SCN4B基因杂合错义突变,突变率为1.25%.其中1个是SCN4B基因编码核苷酸序列第409位的腺嘌呤(adenine,A)变为鸟嘌呤(guanine,G),即c.409A>G突变;另一个是SCN4B基因编码核苷酸序列第511位的G变为A,即c.511G>A突变.多序列比对显示2种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均高度保守.致病性预测表明2种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本研究发现孤立性房颤相关SCN4B基因新突变,有助于揭示房颤新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KCNE1基因与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KCNE1基因与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 94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病例组 )和 13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者 (对照组 ) ,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KCNE1序列。在获得G116A多态性的基础上 ,采用关联研究分析KCNE1基因型与心房颤动表现型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GA、GG和AA基因型的差异无显著性 (GA :4 8对 37,GG :72对 5 4 ,AA :10对 3;χ2 =1.5 6 8,P >0 .0 5 )。结论 KCNE1基因与孤立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7.
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奕清 《医学综述》2000,6(4):175-176
<正>1904年Marchand首次以Atherosclerosis(As)一词描述了一类由粥样物质加纤维硬化组织的动脉病变。如今,以冠状动脉疾病(CAD)为主要表现的As已累及世界人口的1/3,成为西方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在拥有世界上近半数人口的亚洲,与CAD有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20年来稳步上升。然而,As的确切病因未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以及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如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血脂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FPAVJRT)的关系,以探讨FPAVJRT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在一个FPAVJRT大家系中,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KCNQ1基因存在5种突变,其中2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但均为同义突变,另外3个位于内含子区域;KCNH2基因存在3种突变,但均位于内含子区域。结论:在该FPAVJRT家系中,KCNQ1和KCNH2基因存在8种突变,但均为非致病突变,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FPAVJRT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KCNA5基因新突变的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识别特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KCNA5基因的新突变.方法 以110例无血缘关系的特发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0名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收集其临床资料和血标本.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候选基因KCNA5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两侧的部分内含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测序以识别基因突变.使用Mutation Taster在线程序预测突变的致病性,使用多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W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在其中1例特发性AF患者的KCNA5基因中识别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该突变使KCNA5基因编码核苷酸序列第1 823位的鸟嘌呤(G)变成胸腺嘧啶(T),称为c.1823G>T突变,相应的第608位的密码子由AGC变为ATC,导致第608位的丝氨酸(S)变为异亮氨酸(I),即S6081突变.功能预测表明,KCNA5基因S6081突变影响其编码的离子通道功能,具有致病性.多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突变氨基酸在进化上完全保守.结论 在特发性AF患者中识别出KCNA5基因新突变S608I.揭示了特发性AF新的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KCNA5基因突变的识别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KCNA5基因突变导致特发性心房颤动(AF)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和上海同济医院就诊的130例特发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200名健康者为对照.PCR扩增候选基因KCNA5的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测序以识别基因突变.使用Alignment程序对比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克隆野生型KCNA5基因,通过定位诱变获得突变型KCNA5,构建KCNA5基因表达载体和亚细胞定位载体,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分别利用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KCNA5基因突变对其编码的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和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 在其中1例特发性AF患者的KCNA5基因识别出1个杂合错义突变,其编码核苷酸序列第1580位的胞嘧啶(cytosine,C)变成胸腺嘧啶(thymine,T),称为c.1580C>T突变,相应的第527位的密码子由ACG变为ATG,导致第527位的苏氨酸(threonine,T)变为蛋氨酸(methionine,M),亦即T527M突变.功能分析显示KCNA5基因T527M突变不影响其编码的离子通道蛋白的定向运输,但使离子通道电流减小.结论 在特发性AF患者识别出KCNA5基因T527M突变,该突变通过使相应通道的离子流减小而导致特发性A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