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以Eμ-BCL10转基因(transgenic,Tg)小鼠为模型研究BCL10高表达引起MALT淋巴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PCR鉴定Eμ-BCL10转基因小鼠,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10转基因蛋白的表达,组织学方法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MALT淋巴瘤的前体细胞-边缘带(marginalzone,MZ)B细胞扩增,流式细胞仪鉴定脾脏边缘带B细胞并分离出这群B细胞用于抗凋亡机制的研究,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边缘带B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PCR鉴定BCL10转基因阳性(Tg/+)小鼠,Western blotting证明内源性BCL10蛋白在Tg/+和非转基因野生型(widetype,WT)小鼠中表达的水平相同;BCL10Tg/+小鼠BCL10蛋白的表达量是WT小鼠的2倍。组织学染色显示,BCL10Tg/+小鼠脾脏增生的B细胞可能是边缘带B细胞,将这群B细胞用CD21、CD23染色并经流式细胞仪分析,证明这群增生的B细胞正是CD21high/CD23low的边缘带B细胞。为了进一步研究边缘带B细胞的增生机制,采用CD43、CD23双染,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出BCL10Tg/+以及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BCL10Tg/+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约30%可以在含5%FBS的RPMI-1640中存活1周以上,而WT小鼠的边缘带B细胞群在第3天几乎全部死亡(P<0.01),这一结果说明,BCL10的高表达引起边缘带B细胞的抗凋亡效应。Anti-IgM诱导边缘带B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BCL10高表达保护anti-IgM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 BCL10高表达引起脾脏边缘带B细胞扩增,扩增的B细胞具有抗凋亡特性,这种抗凋亡特性影响抗原受体信号传导途径。这些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因BCL10高表达而引起的MALT淋巴瘤的发病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于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大鼠血清色氨酸及亮氨酸含量测定,探讨色氨酸及支链氨基酸在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调控机制方面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研究方法对大鼠血清色氨酸及亮氨酸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饲养大鼠比较发现,奔跑条件下运动性中枢疲劳大鼠血清中色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亮氨酸的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亮氨酸/色氨酸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时大鼠血中色氨酸表现为明显下降的趋势,支链氨基酸亮氨酸与其比值明显升高可能进一步抑制其进入中枢,调控中枢性疲劳的发生和发展,该变化可能是机体为适应慢性运动性中枢疲劳状态的一种自我调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报道分析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表现的Trousseau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结果 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发病年龄62~76岁;肺腺癌1例,乙状结肠腺癌1例,胃癌1例,输尿管鳞癌1例;2例为首次发作脑梗死,2例为第2次发作脑梗死;4例患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均明显升高,颅脑MRI均表现多发性脑梗死,均伴有静脉系统血栓;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4例患者均死亡。结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是Trousseau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对于不符合单支动脉供血区的急性多发性脑梗死,需考虑恶性肿瘤所致高凝状态,早期诊断Trousseau综合征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血清素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素综合征是由药物引起的高血清素状态 ,5 -HT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致其发病率上升 ,诊断可参照Sternbach最初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 ,同时需注意与神经安定药恶性综合征相鉴别 ,疑诊患者应立即停用血清素制剂 ,5 -HT受体拮抗剂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Th22细胞在多发性硬化(M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Lewis大鼠后足跖皮下注射髓鞘碱性蛋白(MBP)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应用BD FACSAria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无菌分选其脾脏Th22细胞,分析EAE病程不同阶段脾脏Th22细胞分化情况;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EAE病程不同阶段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脾脏单个核细胞中IL-22的分泌水平。结果 EAE发病高峰期Th22细胞的比率(15.23±4.74%)显著高于对照组(1.87±0.89%)、无症状诱导期(7.51±2.66%)、缓解期(8.47±3.39%)和缓解后期(3.56±2.3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表明大鼠致敏后Th22细胞分化逐渐增加,至病程高峰期分化亦达高峰,进入缓解期后则逐渐下降。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脾脏单个核细胞中IL-22的分泌水平在EAE病程不同阶段呈规律性变化,发病高峰期IL-22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而对照组及缓解后期则几乎检测不到IL-22分泌。结论Th22细胞及其效应因子IL-22介导EAE发病,揭示了MS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补骨脂素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强迫游泳、小鼠强迫游泳及 小鼠悬尾3 种抑郁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骨脂素低剂量组、补骨脂素高剂量组、阿米替林组, 观察各组药物对大/ 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的影响;同时在细胞水平建立皮质酮损伤 PC12 细胞模型,观察补骨脂素的细胞保护作用。结果 在大/ 小鼠强迫游泳和小鼠悬尾实验中,补骨 脂素可显著缩短大/ 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和悬尾不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模型中,补骨脂素显著提高 PC12 细胞的存活率,拮抗皮质酮诱导的细 胞损伤作用。结论 补骨脂素具有抗抑郁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与分析经颅多普勒(TCD)在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参数变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5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65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脑血流参数,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期及严重程度者的脑血流参数。结果观察组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及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阻抗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急性期Vm低于亚急性期,RI及PI高于亚急性期,且NIHSS评分较高者的Vm低于评分较低者,RI及PI高于评分较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D在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参数变化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对不同分期及严重程度者的脑血流参数也有区别意义,因此对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NO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氧化氮(NO)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过去-度认为NO以剂量、时间和部位依赖方式发挥细胞毒性效应,最新研究表明NO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进而使疾病表达下调.NO作用于免疫应答Th1/Th2平衡系统,诱导Th2相关分子IL-4和IL-12(p40)2表达,且抑制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表达.NO对白细胞黏附过程的干预最先影响Th1细胞迁移.NO促发凋亡的活动首先作用于Th1细胞.总之,NO可在同一时间不同水平限制Th1应答.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56岁,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4d”于2016年11月24日入院.入院前4d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不伴声音嘶哑,无视物模糊、口角歪斜,无力弱及行走不稳,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及腹泻.发病当天就诊当地某医院,检查发现双侧咽反射消失,双下肢反射减低,无肢体无力.发病第2天出现右侧软腭上抬差,咽反射仍消失.头部MRI示脑内小缺血性脱髓鞘改变.F波、瞬目反射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正常,发病第3天双侧膝反射消失,耳鼻喉科检查见左侧声带固定,考虑左侧声带麻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34例,根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中是否存在良好的颅内外侧支循环血管,将纳入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1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21)。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出血转化率和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为了控制其他混杂因素对溶栓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P值进行校正。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3.1%和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就短期预后而言,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溶栓后1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2.77±1.23)分和(3.24±2.66)分(P=0.492,校正P=0.390);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别为(1.54±0.88)分和(2.52±1.83)分(P=0.044,校正P=0.071)。侧支循环良好组3个月mRS评分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OR值(95%CI)为0.20(0.05~0.78),校正OR值(95%CI)为0.15(0.03~0.73)。结论虽然没有证据提示侧支循环的建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早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但是其可能显著改善溶栓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