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移植治疗难治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组10例对熊去氧胆酸(UDCA)生化应答不良的难治型PBC患者,自愿提供健康一级亲属作为供者,在之前治疗基础上,进行BM-MSC移植治疗1次.观察治疗时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第1、3、6、12个月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等方面变化.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①异基因BM-MSC移植安全性好,未出现移植相关不良事件;②难治型PBC患者在BM-MSC移植后,在“瘙痒”、“社会功能”及“情绪”等生活质量方面有所改善;③异基因BM-MSC移植治疗可降低PBC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106±31) U/L与(72±18) U/L,t=2.785,P=0.02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81±15) U/L与(64±12) U/L,t=2.34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经BM-MSC移植治疗,PBC患者肝脏病理无明显变化;⑤该治疗方法在6~12个月时疗效最佳.结论 异基因BM-MSC移植的安全性好,可改善难治型PBC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转氨酶等生化指标,但可能并不改善肝脏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治疗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应用抗TNFα单抗治疗的重症/难治性血管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TNFα单抗的疗效,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糖皮质激素剂量、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16例血管白塞病患者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35.8±13.7)岁,病程(10.5±5.8)年。白塞病起病至出现血管病变(7.5±5.3)年,16例患者中动脉系统受累12例,表现为动脉瘤(9例)、动脉扩张(6例)、动脉狭窄(2例)和动脉闭塞(2例);静脉血栓7例,受累部位包括下肢静脉(6例)、下腔静脉(2例)和颅内静脉窦(2例);动静脉系统均有受累者2例。应用抗TNFα单抗前,16例患者经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糖皮质激素40(7.5~90)mg/d联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中位治疗4(0~156)个月后疗效不佳。联合应用英夫利西单抗3~5 mg/kg或阿达木单抗40mg/次,平均疗程(17.1±6.5)个月后,15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3例患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慢性无菌性骨髓炎(chronic non-bacterial osteomyelitis, CNO)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CNO患者8例,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全基因外显子二代测序。总结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基因型,并与国外报道的CNO患者进行比较和文献复习。结果 8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20岁(9~64岁),男女比例1∶1,幼年起病者2例(25%),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33个月(3~242个月)。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骨痛(8例,100%)和发热(7例,87.5%),1例(12.5%)患者伴掌跖脓疱病。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骨破坏伴边缘硬化,所有患者病灶均大于1处,双侧均有病灶者共7例(87.5%)。8例患者共26处骨骼受累,常见受累部位为下颌骨、肋骨、脊柱、骨盆、股骨(发生率11.5%),其次为锁骨、桡骨和胫骨(发生率7.7%)。8例患者均行骨活检,组织病原学检查阴性,病理提示炎细胞浸润,符合慢性骨髓炎。全基因外显子测序发现意义未明的PSTPIP1、CLCN7等基因变异。结论 CNO可于任何年龄起病。对病程较长、发病年龄小、不明原因反复多灶性骨髓炎的患者,在除外肿瘤、感染及其他自身炎症性疾病后,应考虑CNO。骨活检组织行病理和病原学检查是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总结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9年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46例EGPA住院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并发症及转归。结果:146例患者中男93例,女53例,年龄(41.7±16.1)岁,发病至确诊时间为0.5~450个月,中位时间18(6,60)个月。以肺部[121例(82.9%)]、鼻与鼻窦[119例(81.5%)]受累最多见;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者36例(24.7%),以核周型或髓过氧化物酶ANCA为主。ANCA阳性者肾脏(66.7%比20.9%,P<0.001)、神经系统受累比例(80.6%比51.8%,P<0.001)明显高于ANCA阴性者,更易出现发热(66.7%比40.9%,P<0.05)及视神经病变(8.3%比0,P<0.05),疾病活动度更高[中位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25(18,30)比19(14,24),P=0.001],红细胞沉降率[40.5(20.5,82.8)mm/1 h比25.0(13.3,50.8)mm/1 h,P=0.006]和超敏C反应蛋白[37.1(11.8,72.9)mg/L比13.5(3.4,66.1)mg/L,P=0.036]显著升高;而ANCA阴性者胸腔积液比例高于ANCA阳性者(20.9%比5.6%,P=0.04)。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为主。12例(8.2%)患者病情缓解,6例(4.1%)患者死亡或放弃治疗。并发症以肺部感染最多见。结论:EGPA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炎,临床表现与转归异质性强,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激素和(或)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发生感染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住院期间淋巴细胞及CD4^+T细胞减少程度与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治疗期间发生感染住院AAV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淋巴细胞最低值连续两次符合≥0.8×10^9/L、0.5~0.79×10^9/L、0.3~0.49×10^9/L、<0.3×10^9/L分为无减少、轻度、中度和重度减少,CD4^+T细胞计数按照符合≥500×10^6/L、200~499×10^6/L、<200×10^6/L分为无减少、轻度和重度减少,并收集患者诊断、年龄、病程、住院时间、伯明翰系统性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CTX累计剂量、激素使用时间、感染部位和病原学,按转归分组行相关性及风险分析。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年龄、病程、住院时间、BVAS、起病时肌酐水平及尿蛋白定量、CTX累计剂量、激素使用时间均无差异,淋巴细胞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01)。38例检测T细胞亚群,发现死亡组与存活组间CD4^+T细胞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03)。死亡组中,患者感染病原学以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最常见,淋巴细胞重度下降组中最常见为鲍曼不动杆菌,其次分别为CMV、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念珠菌;中度和轻度下降组最常见为CMV感染。多因素COX模型校正年龄和性别后的死亡风险预测分析发现,重度淋巴细胞减少HR为5.23(95%CI:1.68~16.31,P=0.004),中度下降HR为3.87(95%CI:1.03~14.54,P=0.045)。结论AAV患者感染后住院期间淋巴细胞及CD4^+T细胞减少与死亡相关,淋巴细胞中重度减少是死亡的风险因素,死亡患者主要感染病原体为CMV、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及活动性是否与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及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有关,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调控关系。方法纳入大动脉炎患者20例,以1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并提取总RNA,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TLRs、PD-1等共20个目的基因的相对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大动脉炎患者PBMCs中TLR2(P=0.0146)、TLR4(P=0.0439)、IκBα(P=0.0016)、PD-1(P=0.0386)上调,CD40(P<0.0001)、TCR(P=0.0054)下调;活动性大动脉患者PBMCs中p50(P=0.0048)、p65(P=0.0127)、IκBα(P=0.0015)、PD-1(P=0.0251)上调,CD40(P=0.0008)下调;非活动性大动脉患者PBMCs中TLR2(P=0.0133)、IκBα(P=0.0350)上调,CD40(P=0.0010)、CD28(P=0.0023)、TCR(P=0.0015)下调。活动性大动脉炎者PBMCs中的p50(P=0.0381)、CD28(P=0.0023)、TCR(P=0.0074)较非活动组上调。结论TLR2、TLR4活化可能与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有关,对TLRs和PD-1的调控可能会影响大动脉炎活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这一少见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3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RA合并AA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肾脏穿刺活检结果。结果 5例患者均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女性3例,男性2例,MPA发病均晚于RA的诊断,除肾脏(100%)受累外,较易受累脏器为肺(60%)、耳鼻喉(20%)和眼(20%),易出现体质量下降(40%)。结论RA合并AAV是一种极为少见的临床表现,二者可能有共患易感性,在RA患者中出现肾损害需警惕合并AAV的可能,特别是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可疑药物应用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起病、进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55例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起病、后进展为SLE的住院患者为SS-SLE组,随机抽取同期该医院不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pSS住院患者55例为pSS组,就两组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S-SLE组和PSS组患者在平均发病年龄[(31±23)岁vs.(39±22)岁]、口干症(78.2%vs.96.4%)、关节肿痛(74.5%vs.40.0%)、肺间质病变(27.3%vs.54.5%)、白细胞下降(56.4%vs.29.1%)、蛋白尿增多(27.3%vs.7.3%),以及补体CH50(30.9%vs.1.8%)、C3(54.5%vs.12.7%)和C4(41.8%vs.7.3%)下降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S发展为SL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C3、C4。结论 SS-SLE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关节炎、白细胞减少、蛋白尿增多和补体下降的发生率较高,口干症、肺间质病变发生率较低。其中以年龄及补体C3、C4下降为独立危险因素。部分SS可以先于SLE发生,发病年龄较早、存在补体下降的SS患者进展为SLE的风险更高,该类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蛋白尿、关节肿痛的可能性更高,临床上需警惕具有上述临床特点的SS患者进展为SLE。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6岁,因右颞部疼痛伴复视4个月,于2010年3月24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颞部持续性剧烈搏动性头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复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张口受限,咀嚼时下颌关节酸痛、无力,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无发热、肢体活动异常、抽搐等.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1岁。因双眼突出、头痛、视物模糊半年就诊。主要临床特征为球后炎性假瘤及腹膜后纤维化,初诊为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先后予地塞米松10 mg/d静脉输液5 d,口服泼尼松1 mg·kg -1·d -1 1个月后逐渐减量,同时联合口服环磷酰胺100 mg/d治疗后,病情曾一度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