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使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难治性高血压,评价该方案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8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测量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时的血压、心率变化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压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8.1%,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RH起效快,血压控制平稳、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支气管扩张症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取2018年3月~2019年7月呼吸内科收治的7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依据病程分为A组(支气管扩张稳定期患者,20例)和B组(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55例);另择取同期某院55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健康对照志愿者)。抽取三组静脉血样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AA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另获取A、B两组痰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根据痰培养结果予以B组治疗后复查血清SAA和CRP,比较观察指标差异,统计分析其与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的相关性。结果B组血清SAA(179.6±54.4)mg/L,CRP(51.8±17.3)mg/L,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AA诊断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灵敏度98.19%,特异度89.09%,准确率93.64%,与血清CRP相当(P>0.05)。B组治疗后血清SAA(12.3±5.8)mg/L,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AA水平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率呈正相关,95%CI 0.865~1.153。结论血清SAA与CRP在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显著升高,是诊断支气管扩张有无合并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对疾病疗效评价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s-cTnT与心力衰竭分期及预后相关性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1日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16例临床资料,依据美国AHA/ACCD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分期(A、B、C、D期)相对应分成4组,A组51例,B组55例,C组60例,D组50例。结果四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hs-cTnT及NT-proBNP水平均较各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四组心力衰竭患者分期和治疗后hs-cTnT及NT-proBNP水平呈现明显正相关性,C组、D组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A组、B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TnT水平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可对心力衰竭患者尽早干预及病情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叶酸配合降压药物治疗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小剂量叶酸治疗,0.8 mg/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6、12个月的血Hcy水平及CIMT厚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6、12个月,观察组患者血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治疗后第3个月,两组患者C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12个月,观察组患者CIM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降压药物配合口服小剂量叶酸治疗可有效地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Hcy水平,减缓颈动脉内膜的进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和结局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合并高血压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脂情况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差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局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脂情况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结局不良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60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39μmol/L)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60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39μmol/L)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干预,或能帮助其改善不良结局,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背景性激素在干眼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泪腺的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对泪腺上皮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雌二醇及丙酸睾酮对H2O2诱导的兔泪腺上皮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分离2~3月龄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兔的泪腺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兔泪腺上皮细胞,用细胞角蛋白(CK)抗体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5×10^-5个/ml接种于96孔板培养44h后,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10^-5、1×10^-6、1×10^-7、1×10^-8mol/L的雌二醇或丙酸睾酮培养24h,再加入1×10^-4 mol/L H2O2培养1h诱导细胞凋亡,仅用H2O2作用的细胞作为凋亡对照组,常规培养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570nm处泪腺上皮细胞活性的吸光度(A570)值,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培养的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其中80%以上的细胞对CK呈阳性反应。MTT比色法检测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凋亡对照组、不同浓度雌二醇组和丙酸睾酮组的A。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5、1×10^-6、1×10^-7mol/L雌二醇组和1×10^-6mol/L丙酸睾酮组的A570值均明显高于凋亡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相应浓度丙酸睾酮组相比,雌二醇组A570值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凋亡对照组比较,丙酸睾酮组和雌二醇组早期及晚期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丙酸睾酮组相比,雌二醇组早期及晚期的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雌二醇及丙酸睾酮可抑制H2O2诱导的泪腺上皮细胞的凋亡,雌二醇的抑制作用强于丙酸睾酮。雌二醇对泪腺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NT-proBNP在呼吸衰竭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水平变化,评价NT-proBNP对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55例呼吸衰竭患者,50例呼吸衰竭并慢性肺心病患者,测定入院时NT-proBNP血清浓度,比较两组患者NT-proBNP数值变化,再次以NT-proBNP 2000 pg/ml为截点,分为两组(A组为浓度高者,B组为浓度低者),观察两组患者住院天数、8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数.结果 呼吸衰竭并慢性肺心病患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呼吸衰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2000 pg/ml组8月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T-proBNP水平变化对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