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育龄期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超重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市肿瘤医院就诊的育龄期PCOS患者265例,测量患者的一般体征、25(OH)D3水平及血清学资料。结果 随着25(OH)D3的升高,超重人群所占比例逐渐下降(P趋势<0.001);随着25(OH)D3的升高,超重的风险逐渐降低(P趋势<0.001),校正年龄、血压等指标后,负向关联依然存在(P趋势<0.001)。Pearson相关显示,25(OH)D3与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和HOMAIR指数呈负相关(r=-0.289,P<0.001, r=-0.113,P<0.001, r=-0.273,P<0.001 ),控制年龄、BMI、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后,负相关关系仍然存在(r=-0.271,P<0.001, r=-0.096,P=0.024, r=-0.255,P<0.001);校正代谢因素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3水平与HOMAIR存在负相关(P<0.001)。结论 PCOS患者补充25(OH)D3可减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预防肥胖和糖尿病疾病。  相似文献   
2.
免疫预防接种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各种新的传染病不断显现,免疫预防接种成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新的免疫制品、剂型不断问世和更新,预防接种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屡见报道,预防接种安全问题也显得更为重要和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杜绝不安全因素、避免对儿童身心造成伤害及不良影响、消除公众的误解是计划免疫工作者应尽的责任。现对我院近2年安全接种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在强化接种安全措施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灵芝对在高糖刺激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s)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剂(TIMP-2)的影响。方法大鼠MCs在高糖培养下,予不同质量浓度灵芝、苯那普利刺激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像分析法,观察MCs表达MMP-2和TIMP-2的变化,RT-PCR检测MMP-2、TIMP-2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灵芝对高糖培养的大鼠MCs MMP-2和TIMP-2表达的影响不同。与高糖组相比,随着灵芝浓度逐渐增加,MMP-2的表达逐渐增加,TIMP-2的表达逐渐降低。结论灵芝通过改变高糖培养的大鼠MCsMMP-2和TIMP-2的表达量,影响糖尿病肾病(DN)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李雪侠  陈刚  王锋 《山东医药》2014,(45):28-3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2DM患者84例(T2DM组)和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年龄、性别、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SBP、DBP)、血糖(FPG、2 h PG)、C反应蛋白(CRP)、血脂(TC、TG、HDL-C、LDL-C)、尿酸(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IMT增厚、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增高( P均<0.05)。两组BMI、HbA1c、FPG、2 h PG、TC、HDL-C、LDL-C、LDL/H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TC及LDL/HDL是T2DM患者并发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年龄、HbA1c、TC和LDL/HDL是T2DM并发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早干预、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T2 DM并发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西格列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格列美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102例口服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餐前口服西格列汀100 mg(n=52)或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1~4 mg(n=50)两组,同时继续口服二甲双胍,进行为期24周的观察.结果 ①基线时两组口服二甲双胍的时间及其他指标相似;②24周时,西格列汀组与格列美脲组的平均HbA1c分别下降了1.41%和1.38%,日平均血糖降幅分别为5.28 mmol/L和4.56 mmol/L;③试验结束时,西格列汀组和格列美脲组分别有3.80%和10.00%的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糖(3次和18次),其中严重低血糖事件,西格列汀组为0次,格列美脲组有4.00%患者(3次),夜间低血糖西格列汀组为0次,格列美脲组有4.00%患者(2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试验结束时西格列汀组患者平均体重下降1.0 kg,格列美脲组平均增加1.2 k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格列美脲相比,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体重下降;因此,作为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的二线用药,西格列汀优于格列美脲.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西格列汀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格列美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102例口服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餐前口服西格列汀100 mg(n=52)或早餐前口服格列美脲1~4 mg(n=50)两组,同时继续口服二甲双胍,进行为期24周的观察。结果①基线时两组口服二甲双胍的时间及其他指标相似;②24周时,西格列汀组与格列美脲组的平均HbA1c分别下降了1.41%和1.38%,日平均血糖降幅分别为5.28 mmol/L和4.56 mmol/L;③试验结束时,西格列汀组和格列美脲组分别有3.80%和10.00%的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糖(3次和18次),其中严重低血糖事件,西格列汀组为0次,格列美脲组有4.00%患者(3次),夜间低血糖西格列汀组为0次,格列美脲组有4.00%患者(2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试验结束时西格列汀组患者平均体重下降1.0 kg,格列美脲组平均增加1.2 kg,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格列美脲相比,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体重下降;因此,作为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的二线用药,西格列汀优于格列美脲。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利那鲁肽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5例)和利拉鲁肽组(50例),二甲双胍组在甘精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起始剂量0.25 g/次,3次/d,耐受后增至0.5g/次;利拉鲁肽组在甘精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起始剂量0.6 mg,皮下注射,1次/d,耐受后增至1.2 mg.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腰围、体质量、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TG、TC、SBP和DBP.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血糖、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浆TG、TC均显著降低(P均<0.01);利拉鲁肽组腰围减小、体质量减轻、BMI减小(P均<0.01),而二甲双胍组没有变化(P均>0.05);利拉鲁肽组降低FPG、HbA1C、TG及TC的效果与二甲双胍组相当(P均>0.05),但降低2hPG、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SBP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组(P均<0.01).结论 利拉鲁肽可有效控制血糖,减轻患者体质量,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SBP,更适合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9.
中卫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传染病防制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内容,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最基础的环节.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中卫市沙坡头区在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全部移交到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后,导致在实践中显示出各项功能发展不平衡、卫生防病功能不完善等不足.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死亡原因之一是出生窒息.近年来为了降低新生儿窒息所致之病死率,本院2005年产科医护人员实行集中培训,实施新法复苏方案.每名产科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并坚持产科医生提前进分娩室、手术室.一年来在医生和助产士的配合下,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