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4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被公认的以γ-谷氨酰转肽酶阳性灶(GGT+)为观察终点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致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模型,对甘草甜素(GL)、纹股蓝总苷(绞股蓝总甙,GP)、茶多酚和柴胡水提取液等进行了筛选、并用体现学方法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GL组的GGT+的面数由度(Na)为24.17±1.83/cm2(x±Sx,下同),体密度(Vv)为4.74±0.51%,数密度(Nv)为394.9±45.2/cm3;GP组的Na为25.35±2.64/cm2,Vv为5.93±0.75%,Nv为379.2±48.4/cm2,这两组的3个估计值与对照组的3个估计值(Na为37.21±2.56/cm2,Vv为8.12±0.70%。Nv为576.1±58.0/cm3)分别比较时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种药物对DEN致肝癌发生有抑制作用,而茶多酚和柴胡水提取液则未显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AFB_1致肝癌作用短期实验模型,采用三种酶偏差状态的重叠观察和γ-GT( )灶平面及立体指标的连续、定量分析,研究BHA对AFB_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发展过程的影响,发现BHA当用于AFB_1之后,对AFB_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无促进作用,而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结合考虑肿瘤研究所病理室过去的实验所显示的当BHA与AFB_1同时使用时具有明显的抑肝癌作用的结果,认为将BHA作为我区肝癌高发人群的化学预防剂已具有一定的现场试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AFB1)致肝细胞癌(HCC)及协同致HCC作用的机制。方法:将树鼩分为4组:A组:感染HBV加摄入AFB,;B组:只感染HBV;C组:只摄入AFB1;D组:作空白对照。然后定期行肝活检,用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动态观察一些癌基因(蛋白)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结果:①A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GT)阳性灶个数及面积明显多于、大于B、C组;②A组P21蛋白检出率明显高于B和C组,A组6只P21蛋白阳性的树鼩到120周时全部发生了HCC;③实验后期,A组HBxAg检出率及HBVDNA整合率明显高于B组;④在诱癌过程中,IGF-Ⅱ表达率呈波动形,带癌肝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癌肝;⑤105周时,A、B、C组P53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D组;在A,C组检出P53异常带;⑥第45及105周时,A组c-fos表达率分别为23.1%和20%;C组为38.5%和15.4%,B,D两组均未检出;⑦H-c-myc基因:直到120周,无癌肝组织均未见异常;在肝癌组织中,A组有4例扩增,c组无异常;@CDK4基因:只有A组在第75周有1例扩增,该树鼩在第106周时发生了HCC。在HCC中,A组有25%出现CDK。扩增,C组未见异常。结论:再次证实HBV和AFB。有协同致HCC作用;AFB、有利于HBxAg的表达和HBVDNA的整合;CDK4、Kiras和P53基因的变异参与了HCC的发生和演进;P21和c-fos蛋白的过表达与P^53蛋白的失活,促进了HCC的发生和演进;CDK4和c-myc基因的改变与HBV的感染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用人乙肝病毒(HBV)接种树的,建立HBV感染动物模型,实现连续传代感染,并用乙肝疫苗预防其感染。以此模型研究HBV及(或)黄曲霉毒素B1(AFB1)在诱发肝癌中的作用。结果肝癌诱发率在同时接受两种因子者显著高于单一因子者,癌前病变的发生与肝癌诱发率相关,被感染树的肝组织及(或)肝癌中检出HBVDNA可整合于宿主肝DNA。提示HBV和AFB1起协同致癌作用并支持HBV与肝癌的病因学关系。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在树鼩肝癌形成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在树鼩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四组:A-HBV+AFB1组;B-HBV组;C-AFB1组;D-空白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各组所有动物定期抽血及肝活检.实验于160周结束,处死所有动物.血及肝组织标本进行HBV感染标志及常规病理组织学等检测.结果:第一例HCC于实验99周时出现于A组.A、C组的HCC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0.0%;HCC的平均出现时间在A、C组分别为120.3±16.6周和153.3±5.8周(P<0.01).B、D组于实验结束时均无一例HCC发生,但动态观察中见B组的肝细胞增生结节不仅发生较早而且较多,其中一例于实验130周死亡时已有直径大至0.5cm的增生结节形成.结论:HBV作为独立的致肝癌因素时作用较弱,但HBV与AFB1有很强的协同致肝癌作用;在HCC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病毒-化学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6.
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occursathighfrequencyinSoutheastAsiaandSub-SaharanAfrica.ThemajorriskfactorsinvolvedinthedevelopmentoflivercancerintheseareasarehepatitisBvirus(HBV)andthefoodcontaminatedwithaflatoxinBI(AFBI).["'lAlthoughepidemiologicalevi...  相似文献   
7.
8.
应用本室建立的黄曲霉毒素B_1(AFB_1)致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研究了三种绿茶(广西灵山茶、云南大叶茶和福建鼎坑茶)对AFB_1致肝癌作用的影响。实验用雄性纯系Wistar大鼠,以AFB_1作为肝癌启动剂(400μg/kg体重/次,ip,每周6次,连续2周),然后饲以含0.015%AAF饲料2周,加大部份肝切除,作为选择性促进程序,使被AFB_1启动的肝细胞迅速增生成灶。各实验组大鼠从注AFB_1前10天至停注后3天饲以含5%绿茶的饲料,对照组则给以基础饲料。大鼠于停饲AAF饲料3天后处死。肝脏按规定部位取材,作r—谷氨酰转肽酶(r—GT)染色,用测微计测算肝癌前病变r—GT阳性灶,数据输入微型计算机,算出平均每cm~2肝面积中r—GT灶的数目、面积,每cm~3肝组织的灶数和每个灶的体积。结果,三种绿茶均显示明显抑制AFB_1的致肝癌作用。r—GT灶的数量、面积及体积均明显地少于和小于对照组。这一发现对人类肝癌的化学预防将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体内短期动物模型,将绿茶与BHA对AFB_1致肝癌作用的抑制效果进行比较,发现5%绿茶饲料的抑制效果低于5000 ppm BHA饲料.5%绿茶对AFB_1诱发γ-GT灶的抑制率,相当于50~500 ppmBHA.  相似文献   
10.
树接种以人乙肝病毒(HBV)后,过半数动物获感染。HBV感染量可低于1CID/ml。HBV阳性树血清能连续传代感染,并可用乙肝疫苗预防。用此动物模型进行HBV及(或)黄曲霉毒素B1(AFB1)诱癌研究。结果,肝癌及癌前病变诱发率在感染HBV并摄入AFB1的树显著高于单暴露MFB1或HBV者;感染者肝组织及(或)肝癌中检出HBVDNA并可整合于宿主肝基因中。提示HBV和AFB1有协同致癌作用并支持HBV与肝癌的病因学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