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复律成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272例患者,术中未能恢复窦性心律。男191例,女81例。术中给予静脉推注伊布利特,依据应用伊布利特后是否恢复窦性心律,将患者分为有效组(179例)和无效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转复成功率、左房内径、射血分数及安全性。结果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应用伊布利特转复窦性心律的总成功率为65.81%。有效组左房内径为(42.21±5.45)mm,无效组为(43.56±4.9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伊布利特转复窦性心律安全、有效,且成功率与患者左房内径相关。  相似文献   
2.
任涛  李枚娟  颜江华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2):2435-2437
肿瘤的自杀基因疗法是近年来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新的肿瘤基因治疗策略。本文就近年来自杀基因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取得的研究进展,分别从作用机制、自杀基因系统、旁观者效应、自杀基因的转导以及联合基因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希氏束旁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中心因希氏束旁心律失常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消融靶点的分布和消融的方法、成功率及安全性.结果 3933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中,电生理检查提示希氏束旁心律失常71例(1.8%),其中,隐匿性房室旁道13...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中CD4+T淋巴细胞电压门控钾通道(Kv)Kv1.3的表达、功能及其在AS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法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的比例,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4+T淋巴细胞,研究脾组织CD4+T淋巴细胞Kv1.3mRNA表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1)AS组脾组织CD4+T淋巴细胞占总T淋巴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74.93%±2.15%vs67.80%±2.54%,P0.05)。(2)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AS组T淋巴细胞增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1321±0.1750vs0.7971±0.0955,P0.05)。(3)AS组脾组织CD4+T淋巴细胞在ConA刺激状态下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82,P0.05)。(4)AS组脾组织CD4+T淋巴细胞在刺激48h后较刺激24h后细胞因子(IL-2,TNF-α)分泌显著增加。(5)AS组脾组织CD4+T淋巴细胞Kv1.3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670±1.579vs1)。结论:AS组脾组织CD4+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Kv1.3mRNA表达增多,提示高表达Kv1.3的CD4+T淋巴细胞可能在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主动脉病变局部离子通道Kv1.3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8只,予普通饮食+0.9%氯化钠溶液)和AS组(8只,予高脂饮食+维生素D3负荷).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主动脉病变局部Kv1.3和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纤维增生性AS斑块.AS组的Kv1.3 mRNA为(31.48±8.64)×10,显著高于正常组的(3.28±0.79)×10-3(P=0.012).AS组的Kv1.3、IL-2、IFN-γ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91±0.067、0.611±0.055、0.759±0.050,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的0.490±0.052、0.299±0.058、0.273±0.052(P值均<0.01).结论 Kv1.3在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局部的表达增高.Kv1.3可能在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曾有以下几种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单克隆平滑肌细胞增生学说及免疫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其中损伤-反应学说和由此发展而来的炎症理论,较为全面地解释了AS的形成发展过程.目前认为,AS从发生发展到转归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慢性的炎症过程,众多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其中[1],但炎症参与AS过程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的炎症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脂质被动浸润过程.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炎症介质白介素对慢性血管炎症有重要影响,其中白介素-10在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和稳定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子.现拟对粥样斑块的形成机制及白介素-10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近年来T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对T淋巴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更深刻理解和防治措施的合理制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信息精准心电图[又称尼沙赫心电图(Saah electrocardiogram,Saah-ECG)]对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拟诊为SCAD的住院患者75例,均在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