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州市位于山东北端,1957年调查人群微丝蚴率0.22)(现陵县徽王乡)。为此,有的学者认为该市处于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北缘,传播潜势低。近年在流动人口监测中发现,微丝螺率高达11.2%,为了解这些输入传染源是否能在当地条件下造成传播,我们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血检 1.流动人口凡近年由丝虫病流行区迁入的人口,均进行丝虫病常规检查,阳性者并记录120μl血液的微丝蚴条数。 2.当地居民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处,同样进行  相似文献   
2.
德州市防治前微丝蚴率为0.22%,193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我们于1987~1989年在该市进行了监测工作,结果如下。一、血检结果1987年在窑场周围村庄居民血检中,发现3例微丝蚴血症者,见表1。3例微丝蚴血症者经个案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为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981~1988年疟疾流行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发病率时间序列的拟合与预测研究,传统方法大都是建立在数理统计模型的基础上,因而常需大量的样本和典型的概率分布。这些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满足。灰色动态模型可克服这些局限性,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在尚有残存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存在情况下的流行规律及传播趋势,我们建立了监测站,从1984~1991年连续8年对原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监测。一、内容和方法 1.传染源监测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未再采取防治措施的原不同流行区的郯城、苍山、峰城、嘉祥、宁阳等8个县区25个固定监测点,按不同感染度以村为单位,每年对周岁以上居民血检1次。对微丝蚴阳性者每年7~9月每月1次定时、定量(120μl)血检。凡经2年血检6次以上均阴性者为转阴。另外对1~10岁儿童和流动人口每年重点调查。 2.丝虫病体征调查在基本消灭丝虫病10年以上监测点的县、乡、村调查丝虫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象皮腿、鞘膜积液、乳糜尿)。  相似文献   
5.
6.
山东省丝虫性乳糜尿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现状,对晚期病人发病机理和治疗情况作出估计,为开展晚期病人照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4个前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和对照区人群的的丝虫病患病情况。结果调查原丝虫流行区四个县区(镇)共190038人,查出现症乳糜尿111例(0.06%),非现症乳糜尿246例(0.13%),合计357(0.19%);以荣城县桥头镇为对照区,调查32146名居民,未发现乳糜尿患者,而且走访胶东半岛(非丝虫流行)15个县(区)内约有1800万人口地区的医院、门诊,未发现乳糜尿患者,医务人员也未接诊过乳糜尿患者,山东省寄防所门诊三十多年诊治的数以万计的乳糜尿患者中无一来自非丝虫病流行区者,充分证明了山东省非丝虫性乳糜尿极为罕见,在调查中发现的乳糜尿患者均为丝虫性乳糜尿。结论各县患病率与丝虫病流行程度(微丝蚴阳性率)成正相关(r=0.968,P0.01),平均117例微丝蚴阳性者中有1例发展为乳糜尿患者,患者多为不规律间歇发作,劳累、情绪变化和受凉为常见诱因。约90%病例集中在21~59岁之间,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疾病。防治期间及后期出现发病例数增加是防治有效的标志,可持续到有效控制后5~10年。  相似文献   
7.
8.
为了解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人群微丝蚴率的下降趋势,我们用曲线回归法对山东省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邹县和滕州市(23.9—30.6%)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材料与方法 邹县(1974)和滕州市(1975)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后,两县、市每年对原丝虫病不同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9.
10.
山东省十年来丝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原是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分布于74个县、市,其中22个县、市的微丝蚴阳性率在10%以上,最高为26%。据50年代调查估计,全省约有微丝蚴阳性者和有症状的丝虫病患者500万人。淡色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在鲁南重流行区自然感染率高达37.5~51.9%。50年代末和60年代,曾在部分地区进行防治。1970年以来,在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对微丝蚴阳性者给予海群生系统治疗,对感染较重的县、社,队继以全民服药或海群生药盐防治。至1983年全省平均微丝蚴阳性率由1970年的4.6%下降为0.1%,约有2/3的大队微丝蚴阳性率已降为0,其余的都在1%以下。据近年来的重点调查,蚊媒自然感染率已接近于0;在防治后出生的10岁以下儿童中未再有新感染发生,显示当地丝虫的传播已基本阻断。作者认为,海群生药盐的应用对控制和消灭丝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血检微丝蚴的方法、下肢象皮肿和乳糜尿的治疗及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的监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