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中英文文献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运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收录的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检索得到中文文献1 285篇,英文文献871篇,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结直肠癌患者造口、抑郁、免疫、肠道功能、化疗及化疗药物,但机构之间、学者之间合作程度及研究类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中文文献相关研究起步晚、发展快,但在研究质量与研究深度等方面与英文文献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内学者之间、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关心患者肠道功能、心理状况,提高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丁苯酞与血塞通联合治疗的疗效,为今后研究提供经验。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以丁苯酞注射液为该疾病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血塞通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炎性因子水平、神经递质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C反应蛋白(CPR)、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TNF-α)、血清5羟色胺、多巴胺含量水平、谷氨酸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35、11.029、18.341、7.435、5.223、3.866、7.00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9,P>0.05)。结论:在丁苯...  相似文献   
3.
恶性淋巴瘤合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5岁 ,工人。 1999年 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颈部无痛性肿块 ,逐渐增大伴皮肤搔痒。于 1999年 9月 15日入院 ,查体见右颈部数个肿大淋巴结约 2 .0× 1.5cm ,质硬、活动 ,无压痛 ,腹股沟扪及 3个 1.0× 1.0cm肿大淋巴结。肝未扪及 ,脾肋缘下 2 .0cm。血象示 :白细胞 34.6 g/L ,嗜酸粒 0 .12 ,淋巴细胞 0 .17,幼稚细胞 0 .0 5。B超 :脾厚 4.2cm ,肋下探及 2 cm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胸片 :胸部未见异常。骨髓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 =4.3∶1,粒系占 0 .2 5 ,含早幼粒 0 .0 45 ,中幼粒 0 .15 5 ,晚幼粒 0 .115 ,…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现状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为预防儿童虐待和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6年3—4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充市2所高校918名大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儿童期虐待经历及健康危险行为。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至少有1种健康危险行为的人数为720(78.43%)名,暴饮暴食人数最多(595名,64.81%)。吸烟、一次喝≥5瓶啤酒、打架斗殴、自杀意念人数依次为146(15.90%)、271(29.52%)、224(24.40%)、205(22.33%)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期至少经历1种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忽视与大学生吸烟、自杀意念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情感虐待与大学生打架斗殴、自杀意念及暴饮暴食行为呈正向关联;儿童期性虐待与大学生吸烟行为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  方法  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较普遍,儿童期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丹参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丹参对SD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的SD大鼠头盖骨,胶原酶法培养成骨细胞,用MTT法来测定不同浓度丹参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在24、48、72h不同时段的促细胞增殖作用;采用碱性磷酸(ALP)活性观察上述药物的促细胞分化作用。结果:0.05%、0.10%、0.15%的丹参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率提高(P〈0.05);不同浓度丹参可使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增强(P〈0.05)。结论:丹参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4G新型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在儿科神经内科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5年8月期间本科住院患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统计静脉滴注过程中的滴注速度,留置时间,留置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头皮针更换率及针刺伤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采用24G新型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留置效果与对照组采用普通留置针相比,血管损伤少,红、肿、堵管等并发症发生率低,针刺伤发生率低,更换头皮针的次数少,工作效率高,以上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G新型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导管采用新型防堵管材质,减少了血液有形成分,保证了液体的输注速度,减少了堵管的发生,延长了留置时间,还能避免针刺伤,保护医护人员及患者,降低职业风险,减少了护士更换头皮针的次数,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国际护士会(ICN)灾害护理核心能力2.0版(CCDN V2.0)框架构建地震多发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为地震多发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评价、培训、考核提供参考。方法于2022年2—8月, 以CCDN V2.0为框架, 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小组讨论初步拟定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并构建最终指标体系;计算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 专家意见的一致性、协调性。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0%(17/17), 专家权威系数为0.873, 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06、0.227(P<0.01)。最终形成地震多发区Ⅰ级(52个条目)和Ⅱ级(39个条目)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均含8个维度。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CCDN V2.0框架的地震多发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可作为地震多发区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评价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在动态力学微应变范围内细胞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四点弯曲细胞力学加载装置对体外培养的HPDLF进行加载,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不同动态力学应变对HPDLF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的影响。结果:未加力条件下体外培养的HPDLF膜表面同时有整合素α5、α6、β1亚单位的表达;且β1的表达量最高,α5次之,α6较低;不同大小应变组和不同作用时间组的细胞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量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动态力学应变引起了HPDLF膜表面整合素α5、α6、β1表达的上调,此影响与应变的大小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在不同亚单位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论:动态力学应变作用下整合素α5、α6、β1亚单位表达的上调,提示整合素β1亚族(特别是αβ亚单位结合体-α5β1和α6β1)可能在HP-DLF的力学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和比较两种不同组织来源的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存活率,为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两种不同组织来源的第3代成肌细胞接种到24孔板和96孔板中,在1、3、5、7、9d将两种组织来源的成肌细胞分别从24孔板中随机取出5个孔和从96孔板中随机取出10个孔的细胞。将从24孔板取出的细胞置于细胞活力分析仪行细胞存活率的测定。将从96孔板取出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测吸光值(OD)。采用细胞存活率的平均值和OD值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了解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从骨骼肌中培养的成肌细胞,MTT法测得7d的OD值最高,为0.8153;细胞活力分析仪测定的细胞存活率7d时也最高,为92.06%。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Aza诱导所得到的成肌细胞,MTT法测得7d的OD值最高,为0.6358;细胞活力分析仪测定的细胞存活率7d时也最高,为67.77%。从骨骼肌中培养的成肌细胞的存活率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Aza诱导所得到的成肌细胞存活率(P〈0.05)。结论从骨骼肌来源的成肌细胞更适合作为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腧穴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是针推治疗操作过程中的主要受力组织细胞之一,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整对腧穴发挥治疗作用的功能关系密切.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压力刺激对大鼠"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合成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前列腺素E_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压力刺激组.压力刺激组对细胞实施50kPa压力刺激,每次加力2 h,每8 h1次,共6次;空白对照组不加压.检测细胞外培养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前列腺素E_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的变化,并计算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比值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足三里"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压力作用后,培养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前列腺素E_2含量均增加(P<0.05或0.01),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比值增大(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变化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压力刺激对腧穴筋膜组织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前列腺素E_2合成释放的调节,以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比值的提高,可能是腧穴接受针灸推拿治疗后发挥"疏经通脉"作用的细胞生物力学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