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机体免疫状态与病毒载量及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237例CHB患者按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载量,分为病毒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比较各组的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差异.对其中符合抗HBV治疗指征的患者给予抗HBV治疗,观察治疗半年后的病毒学应答情况和治疗1年后的e抗原血清学应答情况,分析初始免疫状态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结果 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CHB患者的CD3+、CD4+及CD8+T细胞计数随之升高,而CD4+/CD8+比值随之下降(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组和部分/无病毒学应答组的初始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者与未获得e抗原血清学转换者相比,在开始抗病毒治疗时的ALT和AST水平更高(P<0.05),但初始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B患者的免疫状态与HBV-DNA载量相关,CD3+、CD4+及CD8+T细胞计数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而升高,而CD4+/CD8+比值则随之下降.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的初始免疫状态与病毒学应答及e抗原血清学转换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治疗且符合条件的77例肝衰竭患者简单随机抽样分入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20例。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变化情况,以及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衰竭患者菌群丰度有显著差异(P <0.05),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加,在属水平上克雷伯氏菌属、链球菌属、埃希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属增多。经β多样性分析,试验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差异(P <0.05);经LEfSe分析,试验组治疗后患者肠道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升高,克雷伯氏菌属、埃希菌属等条件致病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结论 肝衰竭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表现为条件致病菌增多、有益菌减少,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肠道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相对丰度、降低条件致病菌属相对丰度,改善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3.
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及隐性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临沭县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传染源种类 ,结果表明 :疫区的六个鼠种均带有 EHF病毒 ,冬季野外鼠种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4 .7% ,春季室内鼠带毒率各年度平均为 8.9% ,野外室内各主要宿主动物的带毒率逐年增高 ,病人也明显增多 ,证明主要传染源带病毒的高低对该地区 EHF流行起重要作用。隐性感染调查证明 ,不同职业人群的隐性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以病人家庭成员为最高 ,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做食(饮)具消毒工作是防止消化道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措施,目前,餐饮业主要用煮沸 消毒、蒸汽消毒、碱水烫洗消毒等方法,且均能达到良好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5.
掺杂掺假伪造食品的调查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有少数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食品中掺假、掺杂、甚至掺有毒有害物质,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害人民健康。掺假的食品种类繁多,掺入的物质又不相同,为查处食物掺假应把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联合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肝衰竭患者随机分入中西医结合组、西医组。治疗8周。比较两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生化及凝血指标改善的差异。结果:1)基线时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病因、病原型别、肝衰竭分型分期、并发症、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均相似,具有可比性;2)4周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组死亡率明显低于西医组(7.69%VS25.00%,P=0.087);3)4周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组原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15.38%VS43.75%,P:0.021),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均略低于西医组;4)自治疗后第l周末始至第4周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组总胆红素较西医组明显降低,尤其在第2周结束时、3周结束时(分别为198.63VS235.32,133.28VS220.93,83.58VS154.08,67.38VS92.58,P=0.306、0.014、0.012、0.203);第l周结束时至3周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组ALT及AsT略低于西医组,ALB及PTA略高于西医组。结论:中西医结合联合人工肝治疗能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肝衰竭患者短期(4周结束时)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守娟  王丽 《四川医学》2014,(11):1472-147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性重型乙肝的疗效。方法 50例重型乙肝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凝血变化,随访2个月的存活率判断近期疗效,另有30例病情相近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功明显改善,凝血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存活率比对照组高30%(P<0.05),能明显降低早期患者的病死率。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是临床有效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不同疾病谱慢性HBV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情况,研究不同基因型与细胞免疫及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的四川地区慢性HBV感染者543例,其中包括慢性HBV携带者31例、慢性乙型肝炎285例、重症乙型肝炎7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81例以及肝细胞癌69例。收集患者血液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HBV DNA基因型,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进行凝血功能测定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43例慢性HBV感染者中B型400例,占73. 66%,C型123例,占22. 65%,B、C混合型及C、D混合型各10例,各占1. 84%。B型与C型相比,不同疾病谱中HBV基因型的分布、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显示,各疾病谱内CD3~+、CD3~+CD4~+数量在重症乙型肝炎组,CD3~+CD8~+数量在慢性乙型肝炎组,CD4~+/CD8~+在慢性HBV携带者组、重症乙型肝炎组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C型均高于B型;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CD3~+、CD3~+CD4~+数量、CD3~+CD8~+数量和肝细胞癌组中CD3~+、CD3~+CD4~+数量、CD3~+CD8~+数量、CD4~+/CD8~+则是C型均低于B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D3~+CD4~+(t=2.078,P=0. 041)、CD3~+CD8~+(t=6672,P 0.001)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 0. 05)。结论四川地区不同疾病谱慢性HBV感染者基因分型以B型、C型常见,B型为主,各疾病谱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无差异。在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且在感染的不同阶段,机体的免疫紊乱各不相同,感染不同的基因型与凝血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中药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采用本院开展的不同模式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方治疗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30例对照组仅给予基础疗法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46例患者中临床治愈9例,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86.96%,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存活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手段,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方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治疗40例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能、肾功能、凝血、血常规、电解质、血浆氨、内毒素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显著下降,胆碱酯酶(CHE)上升,凝血酶原时间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血浆氨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治疗前后均呈阴性,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肾功能、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40例次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中38例次顺利完成治疗,1例次因管路内凝血提前终止治疗,1例次出现血压下降,经对症处理后继续完成治疗.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