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累及锥体外系、锥体系、小脑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多部位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包括以帕金森样症状为主的纹状体-黑质变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ND),以小脑症状为主的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lit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其中,梗死组按照时间(第1、2、3、5、7天)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全部人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分析其在梗死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常规检测血常规。结果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在第1天、第2天低于对照组,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第1-2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显著异常升高,且中性粒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664,P〈0.01)。结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可以成为评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缺血的非侵入性指标;Treg细胞可作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硬化的发生与脑白质疏松(LA)的关系。方法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中,收集符合研究条件且经头MRI检查和依据Fazekas评分确诊为LA的87例作为病例组;确诊无LA的93例作为对照组。记录TCD检查结果,包括颅内左侧各血管即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管流速和脉动指数(PI)。结果 LA组与对照组比较,LA组患者左侧MCA、ACA、PCA、VA及BA的PI均较对照组高(P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 +细胞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组,45例)、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患者(高危组,27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分别记录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病灶体积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结果 梗死组(0.034±0.012)%与高危组(0.047±0.009)%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0.063±0.009)%,且梗死组低于高危组(均P<0.05);梗死组轻度(0.047±0.009)%、中度(0.036±0.009)%、重度(0.022±0.00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重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均P<0.05);梗死组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大灶组低于中灶组,中灶组低于小灶组(均P<0.05);(4)颈动脉内膜增厚组(0.043±0.010)%、颈动脉斑块组(0.036±0.010)%及颈动脉狭窄组(0.023±0.009)%,3组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中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组低于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低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均P<0.05). 结论 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在脑缺血急性期明显降低,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脑梗死后发生HT患者49例,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未发生HT)106例作为对照.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x2、t检验,各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HT组出血后临床症状加重21例(42.9%),其中表现为意识障碍程度加重8例、偏瘫加重7例和出现头痛头晕或加重5例;(2)梗死后15d内发生HT占87 0%;(3)皮层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均增加脑梗死后HT的风险(P<0.05),其中以脑栓塞及房颤影响最大;(4)HT各亚型中以脑实质血肿形成2(PH-2)型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较高.结论 大动脉主干闭塞较易发生HT,且多在脑梗死后15d内发生,其短期预后与分型有关;皮质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脑栓塞、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间盘及椎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以腰椎好发,其次为胸腰段,其病理改变以椎间盘炎症改变为主〔1〕。患者常因关节痛或持续剧烈腰背痛就诊于骨科。近几年在我国东北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关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的报道较少。笔者回顾近年文献,对布鲁氏菌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作一综述。1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布鲁氏菌脊柱炎在布鲁氏菌病中占7.5%,可侵及脊柱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