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7篇
内科学   2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989-2014年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9、2002年和2014年3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抽样调查的江西省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分析,调查时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结果江西省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由1989年的77.67%下降至2014年的6.30%,下降了91.89%,其中蛔虫感染率从71.11%下降到0.87%,下降率为98.78%;鞭虫感染率由29.67%下降至0.95%,下降率为96.80%;钩虫感染率由17.63%下降到4.66%,下降率为73.57%。3次调查土源性线虫女性感染率均高于男性,除2002年和2014年浙闽生态区外,其它生态区土源性线虫女性均高于男性。3次调查各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出现下降的趋势,但随年龄组增大呈下降趋缓现象,10岁年龄组下降率为97.03%,70岁年龄组下降率为80.62%。2014年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占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的65.4%。结论江西省各生态区人群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仍然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土源性线虫感染的优势虫种排序已由1989年蛔虫、钩虫和鞭虫转换为2014年钩虫、鞭虫和蛔虫。农村女性和高年龄组人群是目前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钩虫是防治的重点虫种。  相似文献   
4.
1990~ 1998年 ,我科收治新生儿败血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5 0例 ,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37例、女 13例。日龄 <7天 35例 ,占70 % ,>7天 15例 ,占 30 %。均为足月儿 5 0例中发生两个器官功能衰竭 2 4例 ,两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 2 6例 ,5 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合并心衰 34例 ,合并肾衰 9例 ,合并肝衰 14例 ,合并胃肠衰竭 11例 ,合并呼吸衰竭 2 9例 ,合并循环衰竭 31例 ,合并血液系统衰竭 8例。2治疗方法 :治疗心衰 :应用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各 8μg/ (kg·min)。治疗呼衰 :应用纳络酮按0 .2 mg/次加糖静推 ,氨茶硷 2~ 10…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识别模型,初步评价其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耕牛远程识别和监测管理的效果。方法 以环鄱阳湖地区有螺洲滩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无人机航拍采集该区域影像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增强处理,并使用数据标注工具VGG Image Annotator标记样本数据库中的耕牛,建立耕牛形态识别标签。基于Mask R-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智能识别模型用于识别耕牛分布,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得分和平均精确率等指标对模型识别耕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获取200幅无人机航拍原始影像,对影像数据增强处理后获得410幅影像,标记耕牛识别训练样本2 860个。构建的Mask R-CNN深度学习识别模型在迭代200轮后收敛,模型准确率为88.01%、精确率为92.33%、召回率为94.06%、F1得分为93.19%、平均精确率为92.27%,可有效检测和分割耕牛形态特征。结论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Mask R-CNN模型识别耕牛准确性较高,可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远程智能识别、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和分析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并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全国第3次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方案,结合江西省具体情况开展调查。其中土源性线虫和肠道原虫调查以生态区为基础,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华支睾吸虫的调查在农村地区与土源性线虫调查一并进行,在城镇地区以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调查。 结果 在全省32个县的92个调查点共计调查了23 606人,其中21 569人接受了肠道原虫检查,1 486名儿童接受了蛲虫卵检查。全省共查出肠道寄生虫20种,感染率为9.64%,推算全省肠道寄生虫感染者约429.6万人。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3.73%,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58%,肠道原虫感染率为1.42%,目标人群弓形虫阳性率为7.50%。 结论 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在局部地区明显上升,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探讨血吸虫粪检虫卵阳性者抗体检测为阴性 (以下简称 “抗体低应答者” ) 的免疫机制。 方法 方法 对鄱阳 湖血吸虫病流行区142例粪检血吸虫卵阳性病例采用虫卵抗原与成虫抗原包被ELISA检测IgG抗体, 并利用ROC曲线确 定抗体高、 低应答组; 检测、 比较两组细胞免疫水平及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结果 共筛查出8名抗体低应答者。高、 低应答组 各同型抗体水平相比, 除SWAP?IgA (t= -1.588, P > 0.1) 外,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14.517~-2.866, P 均< 0.05)。与抗 体高应答组相比, 抗体低应答组外周血CD3+ T细胞占比略升高, CD4+ T与CD8+ T细胞占比、 CD4+ /CD8+ 比值及CD4+ CD25+ Treg细胞占比均降低,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 = -1.72~0.974, P均 > 0.05)。在SEA或SWAP刺激下, 两组人群PBMC 分泌的IFN?γ水平和IL?10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t = -2.426~0.216, P > 0.05)。 结论 结论 抗体低应答组与高应答组人 群仅见同型抗体水平差异; 低感染度者在血吸虫释放抗原物质、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 血液循环中抗体滴度非常低, 从而导致难以检出是抗体低应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赣江流域洲滩和鄱阳湖草洲植被调查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赣江洲滩植被与钉螺的分布情况,并与鄱阳湖草洲植被和钉螺分布进行比较。方法对赣江杨洪湖洲和鄱阳湖有螺草洲牛洲以分层和系统抽样的方法调查植被的种类、高度、盖度、频度以及钉螺的分布和感染情况。结果赣江杨洪湖洲原始滩地带,植被处于原始生长状态,生活强度良好,平均覆盖度最高可达80%左右,优势植被为灰化苔草与荻草,其次是稿草,其活螺密度最高在灰化苔草丛为0.571只/0.1m^2,感染螺密度均为0。鄱阳湖牛洲以南荻、稿草和灰化苔草等群丛为优势植被,钉螺主要分布于灰化苔草丛,活螺密度最高为10.700只/0.1m^2,感染螺密度为0.033只/0.1m^2。结论赣江流域草洲的植被与鄱阳湖有螺草洲十分相似,其为钉螺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2-2012年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及防治形势。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回顾性调查和资料复习相结合的方法,以村为单位对江西省2002-2012年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和防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2年,江西省传播阻断县由19个增至22个,传播控制县仍为8个,疫情控制县为9个。血吸虫病患者数由128 331例减少至73 102例;2002年人群血检和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2.2%(99 708/818 704)和4.2%(862/20 443),2006年开始,人群血检和粪检阳性率逐年下降,至2012年分别降为5.2%(70 057/1 352 386)和0.4%(361/82 560)(P<0.01)。急性感染病例共624例,2005年后急性感染病例逐年下降,2012年降至3例(P<0.01)。2012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数为7779例,较2002年(5 463例)增加了42.4%。2012年耕牛粪检阳性率(1.3%,1 408/112 182)较2002年(4.7%,4 263/90 878)显著下降(P<0.01)。2005年的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分别为1.441 1只/0.1 m2和0.003 6只/0.1 m2,之后均逐年下降,至2012年分别为0.083 5只/0.1m2和0.000 037只/0.1m2(均P<0.01);2012年的钉螺面积(80 988.99 ha)较2002年的(77 636.35 ha)增加了4.3%。2008年全省11个流行县达到疫情控制标准,通过考核验收。2002-2012年,血吸虫病防治力度不断增强,人群查病和化疗人数分别增加了65.2%和65.5%,耕牛查病和化疗分别增加了23.4%和251.1%,灭螺面积增加了617.8%,同时大范围推进了传染源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结论 2002-2012年,江西省血吸虫病各项疫情指标在2005年以后呈较快稳步的下降趋势,目前疫情已呈低度流行状态,人群和耕牛感染,以及钉螺等各项疫情指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全省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结果 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有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种类型,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区,占总孳生地面积的66.97%。现有潜在钉螺孳生环境204 745.48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146 548.58 hm2和58 196.90 hm2,分别占71.58%和28.42%;实际有螺面积83 234.50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80 890.81 hm2和2 343.69 hm2,分别占97.18%和2.82%;压缩有螺面积114 253.30 hm2,有螺面积压缩率为57.85%,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46.51%和94.97%;Ⅰ、Ⅱ、Ⅲ类环境和Ⅳ类环境分别占总有螺面积的55.77%、25.75%、13.91%和4.57%。结论 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江西省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对各地钉螺孳生环境螺情、环境和植被情况的动态更新与追踪管理,可为螺情监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