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7月某院528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其是否发生导管相关真菌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穿刺部位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CC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28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真菌感染48例,发病率为9.09%,其中单纯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32例(66.67%),单纯穿刺部位感染6例(12.50%),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合并穿刺部位感染10例(20.83%);共分离真菌48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21株,43.7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性粒细胞数≤0.5×109/L、住院时间10 d、使用抗菌药物、化学治疗次数3次为引起PICC真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化学治疗次数3次、导管维护周期延迟为PICC单纯穿刺点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相关真菌感染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全面、动态评估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情况及发生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职业防护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医院临床护士110例发生针刺伤情况,结果:被调查的护士1年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针刺伤,发生率为护理人员总数的62.5%;且发生率与护龄有关(P<0.05);注射器用后毁形,丢弃时被刺伤者最多,占20.5%;受伤后伤口处理正确者占43.6%,在操作中普遍存在不戴手套的现象,防护意识浅薄.结论: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很多,要着重从减少护士注射操作量、严守操作规程,使用安全型注射针和无针密闭接头,加强废物处理管理,督促护士坚持标准预防和足够的个人防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李佳元 《当代护士》2003,(12):48-49
总结了56例恶性胸水病人应用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胸腔内化疗的护理措施,同时介绍了静脉留置导管的结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认为静脉留置导管应用于恶性胸水腔内化疗,减轻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脐带血清等4种不同培养体系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的效果,建立一种适合临床移植需要的人BM-MSCs培养方法.方法:从20例新鲜成人骨髓穿刺液中分离BM-MSCs,分别用含10 %脐带血清、胎牛血清(FCS)、成人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Cult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成骨诱导体系及脂肪诱导体系分别诱导各组BM-MSCs定向分化.结果:采用4种培养体系都能从骨髓液中分离培养出BM-MSCs,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在增殖数量和速度上相似,而优于FCS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表达CD29、CD73、CD105的阳性率比FCS和AB型血清组高(均P<0.05),而CD31阳性率低于FCS和AB型血清组(P<0.05),脐带血清和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诱导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阳性率高于FCS和AB型血清组(P<0.05).结论:脐带血清与MesenCult组培养的BM-MSCs的纯度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相似,优于FCS和AB型血清组,脐带血清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脐带血血清体外培养体系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干细胞移植病人造血重建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用10%脐带血血清体外培养体系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计数BM-MSC的数目,观察其造血重建时间、不良反应。结果:采用10%脐带血血清培养体系培养BM-MSC,回输时达到2.82-3.96×106/kg,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1×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2天,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第9-15天,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0%脐带血血清培养体系是一种基于临床移植需要的分离、培养人BM-MSC的方法,此法培养的BM-MSC联合APBSC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加速了造血重建,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的白细胞清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白细胞去除术一开始立即将全血流速减低为20ml/min,每隔5rain将全血流速增加10ml/min,直至达到机器自动运行的流速。开始采集白细胞时,将速率提升至5—10ml/min。结果:“立减递增提速法”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传统方法比较,低血钙和低血容量症状发生率下降,去除时间缩短,病人在CR、PR、NR、早期死亡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减递增提速法”白细胞去除术清除白细胞的效果与传统去除方法相同,不良反应低血钙、低血容量反应发生率下降,去除时间缩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为了解决造血微环境受损导致造血重建延迟或失败这一常见难题,国内外研究开始尝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对2例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采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5或6个周期。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处理方案为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足叶乙甙或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回输单个核细胞2.98×106/kg,3.84×108/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3.8×106/kg,3.96×106/kg。 结果与结论:例1移植后10 d白细胞下降至最低值,为0.1×109 L-1,中性粒细胞为0×109 L-1,移植后12 d 血小板下降至最低值45×109 L-1,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15 d。例2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谷时间为移植后5 d,外周血象恢复正常时间为移植后9 d。移植相关并发症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痔感染,经过相应处理感染控制。结果说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造血重建快,肿块或肿大淋巴结消失,近期疗效可,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输液后较好的拔针方法与效果。方法以12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双上肢同期用5号半针头穿刺输液,一侧肢体为实验组,拔针后采用肢体抬高法自然止血,另一侧肢体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肢体平置按压法止血,观察肢体抬高拔针法与常规拔针法后皮肤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血小板减少患者拔针后采用肢体抬高法1,2,3,4,5min的皮肤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1%、0、0、0、0,常规肢体平置压迫拔针法皮肤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7.10%、25.81%、22.58%、9.68%、3.23%。1-4min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5min时两者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减少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采用肢体抬高法能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有效率,优于常规肢体平置压迫止血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健肢穿刺困难的乳腺癌患者患肢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PICC置管的女性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将健肢血管条件差无法置管的患者行患肢置管(观察组),健肢血管较好者行健肢置管(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渗血量、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水肿、一周后持续渗血等并发症以及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渗血量、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水肿、一周后持续渗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健肢血管条件差无法置管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行患肢PICC置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