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筛选能有效用于治疗动物弓形虫病的药物,本研究选择了9种药物进行抗急性弓形虫疗效初步评价实验。在此基础上,更深入评价了已选的最佳药物磺胺氯吡嗪抗弓形虫的疗效,比较了不同剂量磺胺氯吡嗪和各剂量组分别与乙胺嘧啶复配后的抗弓形虫疗效。方法用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速殖子,按5 000个/只腹腔接种小鼠,接种24h后,通过灌服方式给药,连续治疗5d,接种后观察到40d后结束实验,评价平均存活时间、半数死亡时间和存活率等各项指标得出疗效。结果多种药物比较实验中,三字球虫粉(SPZ 250mg/kg)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半数死亡时间、存活率明显高于感染不用药组和其他药物治疗组(P〈0.05),表现出良好抗虫效果。另外,不同剂量及复配结果显示:磺胺氯吡嗪(250mg/kg)组和磺胺氯吡嗪(350mg/kg)+乙胺嘧啶(15mg/kg)组,分别保护了58.33%和54.55%的小鼠免于发病死亡,并大大推迟了半数死亡时间,与其他各剂量组、复配组及感染不用药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灌服磺胺氯吡嗪有显著的抗弓形虫作用,尤其250mg/kg治疗剂量效果最佳。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对小白鼠感染弓形虫有明显治疗效果的抗动物弓形虫药物磺胺氯吡嗪以及最佳治疗剂量,为后续研究此药进一步治疗动物弓形虫病及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将抗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体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直接法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Dot-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耕牛的血清循环抗原。结果,该方法对实验感染耕牛的阳性检出率为100%(32/32);对安徽、江西和湖南3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自然感染耕牛(粪孵阳性)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93%(418/445),88.50%(100/113)和81.71%(143/175);对健康耕牛的阴性符合率为98.51%(66/77),对16份感染锥虫和8份实验感染肝片吸虫的耕牛血清均未见交叉反应。提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可作为一种新的耕牛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在疫区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体血浆中霉酚酸酯及霉酚酸的药物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直接进样,采用Zorbax SB-C18(4.6 mm×250 mm,5 mm)的色谱柱,流动相为0.3%的三乙胺水溶液(用磷酸调节p H 5.3)-乙腈(50∶50)。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35℃,流速1.0 ml/min。结果 :本方法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25~20 mg/ml,r(霉酚酸)=0.999 76,r(霉酚酸酯)=0.99999。霉酚酸和霉酚酸酯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7.38±2.97)%和(99.71±1.18)%,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035 mg/ml和0.070 mg/ml(S/N=3)。结论 :本方法简单,灵敏,重现性好,适合器官移植等患者霉酚酸及霉酚酸酯的血药浓度监测,以及霉酚酸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单克隆抗体和药物协同杀伤日本血吸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将保护性单克隆抗体SSj14和吡毗喹酮、菲诺贝特应用于抗日本血吸虫感染试验的初步结果:其中,单抗SSj14提纯物高剂量免疫昆明系小鼠后诱导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68.59%和70.33%;单抗SSj14和低剂量吡喹酮协同组在小鼠及兔体内诱导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82.36%和80.81%及40.72%、42.01%;菲诺贝特组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16.42%和24.66%;单抗、吡喹酮和菲诺贝特协同组的减虫率和减雌率分别为88.04%和90.73%.结果表明,保护性单抗SSj14可被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预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的建株及特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LB/C小鼠感染1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半年后用一株在小鼠体内、外具有杀伤血吸虫作用的IgM单抗ssj14进行加强免疫,3d后取其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筛选到10株单克降抗独特型抗体(抗-Id).选择其中6株作进一步特征测定,ELISA抑制法表明它们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单抗ssj14识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抑制率与抗-Id的浓度呈正比,而这些抗-Id都不与SEA直接起反应.双向琼扩试验测定表明,6株抗-Id中2株为IgG:亚型(C_8和D_5),3株为IgG_3亚型(B_3、E_3和C_(10) ),1株为非IgM和IgG亚型(E_4).小鼠免疫试验结果显示,两株抗-Id(D_5和E_4)诱导了较高的减虫率(44.67%,(P<0.05)、47.28%(P<0.01))和减雌率(46.99%(P<0.01)、54.26%(P<0.01)),2株抗-Id(C_3和E_4)诱导了较高的减卵率(56.68%和61.13%);ELISA检测结果显示,小鼠用抗-Id免疫后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针对抗-Id和抗SEA及抗可溶性雄虫抗原(m-SWAP)的抗体,说明抗-Id模拟了单抗ssj14的靶抗原的部分结构,诱导了免疫鼠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近几年来在国内多个地区猪问流行的一种以高温、皮肤发红为特征,伴随某些继发病的病进行病因调查。方法 对发病猪群进行了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品种、发病季节、剖检变化、病原检查、实验动物和药物治疗等初步研究。结果 在发病猪群中检查到了一种新的血液原虫。虫体长5~7μm,有多种形态,主要形态为两头长鞭毛的纺缍形,暂称为“猪血鞭毛虫”,引起“猪血鞭毛虫病”。结论 经检索,该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1种猪的血液原虫病。  相似文献   
7.
昆明系小白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前2h,4组口服低剂量吡喹酮(吡20mg/kg或吡50mg/kg),并被动免疫转移抗日本血吸虫单抗(McAb14或McAb24),其减虫率分别为45.40%(McAb14+吡20mg/kg)、44.15%(McAb14+吡50mg/kg)、45.74%(McAb24+吡20mg/kg)和65.87%(McAb24+吡50mg/kg),均高于2组被动免疫转移单抗组的减虫率[29.88%(McAb14)、40.01%(McAb24)]和2组单剂吡喹酮组的减虫率[13.85%(吡20mg/kg)、31.50%(吡50mg/kg)]。实验结果提示,单抗协同吡喹酮,可提高减虫率,对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近几年来在国内多个地区猪间流行的一种以高温、皮肤发红为特征,伴随某些继发病的病进行病因调查. 方法对发病猪群进行了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品种、发病季节、剖检变化、病原检查、实验动物和药物治疗等初步研究. 结果在发病猪群中检查到了一种新的血液原虫.虫体长5~7 μm,有多种形态,主要形态为两头长鞭毛的纺缍形,暂称为"猪血鞭毛虫",引起"猪血鞭毛虫病". 结论经检索,该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1种猪的血液原虫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标准化旋毛虫的活体传代技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方法取保种用旋毛虫各隔离种肌幼虫,经口感染健康小鼠,于感染40 d后剖杀小鼠。取躯体肌肉用组织捣碎机将肌肉绞碎,按要求的比例加入人工胃液,于37℃温箱中消化46~h。然后将消化液反复洗涤沉淀,用贝尔曼氏装置收集旋毛虫肌幼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旋毛虫各隔离种的形态。结果在显微镜下可见卷曲如螺旋状的活虫体。4个旋毛虫隔离种对小鼠的感染性显著差异(P<0.01),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T.spiralis)的感染性较强,在小鼠体内的繁殖力指数(RCI)分别为121.01±7.80和149.86±7.47;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T.nativa)易感性差,RCI分别为60.98±5.05和55.15±4.69。结论用消化法进行的旋毛虫活体传代效果好,可永久保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吡喹酮肌肉注射制剂治疗实验感染家兔、水牛血吸虫病的杀虫效果、血药浓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结果.10%肌注剂15和25mg/kg治疗水牛血吸虫病的减雌率均为100%,减虫率为59.2%及81.9%.制剂无副作用,使用方便.血药浓度测定30mg/kg肌注组注射后0.5h达1297μg/ml,是同剂量口服组的3.7倍,是15mg/kg肌注组的3倍.并就肌注剂杀灭雌虫的意义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