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炎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我国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的:回顾性分析IBD患者的人口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1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766例IBD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家族聚集性等人口资料。结果: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D和UC患者的男女比分别为2.02∶1和1.36∶1。CD患者确诊时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UC患者[(33.30±14.76)岁对(40.10±17.55)岁,P<0.0001]。CD患者发病高峰年龄较UC早。IBD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1.14%的CD患者和1.68%的UC患者存在家族史。结论:2002~2011年间IBD的新发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且CD发病率的增幅明显大于UC;CD和UC患者均以男性多见;UC患者平均诊断年龄高于CD患者,两组IBD患者均未见明显年龄双高峰;CD和UC以城市患者多见,且均缺乏家族聚集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朱水津  殷洪敏 《热带医学杂志》2023,(10):1364-1369+1502
目的 探究脂滴包被蛋白5(Plin5)、miR-486-3p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60例经病理确诊的CRC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为CRC组,距癌组织>5 cm的癌旁组织为癌旁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Plin5 mRNA和miR-486-3p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lin5蛋白。Pearson相关性分析Plin5 mRNA和miR-486-3p水平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Plin5、miR-486-3p与患者预后的关系,COX回归分析影响CR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比较,CRC组患者Plin5 m RNA[(1.03±0.17)vs.(0.53±0.08)]水平降低,miR-486-3p[(1.05±0.19)vs.(2.39±0.42)]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14、22.517,P均<0.001)。CRC组Plin5阳性表达率为38.33%,显著低于癌旁组68...  相似文献   
3.
朱水津  马天乐 《医学综述》2012,(21):3624-3626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多青壮年发病,其目前的药物治疗均存在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IBD患者中营养不良情况普遍存在,营养治疗对IBD具有诱导缓解、维持缓解、改善营养状态、利于疾病恢复的作用。这些观念已基本得到肯定,但在我国IBD的营养治疗使用仍不广泛,现就营养治疗在IBD中的作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CA125、CAl99、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水平,判断该3项肿瘤抗原作为IBD早期诊断指标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至2010年期间,上海市瑞金医院101例IBD住院患者、101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正常人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IBD组、结直肠癌术前患者...  相似文献   
5.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属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多于青壮年时期发病,我国CD发病率逐年上升[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营养不良在CD患者中十分常见,约70%~80%的住院IBD患者和20%~40%的门诊CD患者都存在体质量下降;CD患儿常伴生长迟缓和营养不良[2].  相似文献   
6.
目前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各种治疗方法虽各有利弊,但均未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理想效果。糖皮质激素(GC)是治疗中-重度和暴发性IBD的有效药物,但不能长期维持炎症缓解,且耐药和毒副作用使GC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就GC治疗IBD的作用机制、GC耐药、GC制剂布地奈德的应用等作-综述。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疗程长.疗效欠佳,容易反复发作。目的:观察并比较英夫利昔、沙利度胺对TNBS灌肠诱发的大鼠结肠炎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两者治疗IBD的作用机制。方法:4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10)、结肠炎组(n=12)、英夫利昔组(n=12)、沙利度胺组(n=12),后三组给予TNBS/乙醇灌肠诱导大鼠结肠炎模型。造模后第1d,英夫利昔组、沙利度胺组分别给予英夫利昔腹腔注射5mg·kg-1.d~、沙利度胺管喂200mg.kg-.d~,连续7d后处死。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损伤指数(TDI)评分;以Real.time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结肠组织TNF-d、VEGF、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结肠炎组大鼠DAI、CMDI、TDI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TNF-a、VEGF、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O.05).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给予英夫利昔或沙利度胺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英夫利昔、沙利度胺对大鼠结肠炎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两者通过抑制TNF-a VEGF、caspase-3的表达,对IBD免疫、血管生成、凋亡过程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