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bet是Th1细胞分化的重要因子,Th17细胞是不同于Th1的细胞亚群,转录因子孤独受体(RORγt)控制其分化、诱导编码白细胞介素(IL)-17的表达.本研究为探讨T-bet的表达是否影响Th17细胞的增值和IL-17的分泌,采用小干扰RNA(siRNA)片段瞬时转染小鼠脾CD4+T细胞后,检测沉默效率,选择最佳siRNA片段.  相似文献   
2.
危重症肝移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效预防危重肝病病人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方法 有肝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肝病病人90例,含Child C级肝功病人42例,慢重肝44例,暴发性肝衰4例.所有病人术前均需利尿剂治疗,术前血肌酐水平超过1.2 mg/dl者8例,最高为2.06 mg/dl.采用了术前行血浆置换、术中体外静脉转流及背驮术式等三项措施中至少一项者42例,无一项者48例.结果 90例肝移植病人无一例手术死亡.选择性采用了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至少一项者无一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无任何这类预防措施之一的48例中,有5例出现肾功能衰竭,经血滤或血透后仅1例存活.结论 针对晚期肝硬化失代偿及慢重肝或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术前多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损害的特点,选择性采用术前血浆置换、术中体外腔静脉转流、不阻断腔静脉的背驮式移植术式及术后血滤等是有效地预防与治疗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关键外科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评价肝移植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分析影响其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64例接受原位肝移植的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3个月死亡组和生存组病人术前临床生化指标、术前并发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差异;分析术式、转流与否、血浆置换等对生存率的影响.筛选出影响生存率的一些变量.结果 64例肝移植病人术后3、6个月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84.38%、82.81%和79.69%.应用单因素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术前MELD评分、血清肌酐、INR、术前气管插管、合并感染及合并肝肾综合征有显著性差异;而手术方式、术前血浆置换与否、术中出血量与预后无关.将生存率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的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及合并感染仍保留在回归方程中,与生存率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移植能有效救治慢性重型肝炎病人;通过对病人术前一些指标的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计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8岁,因“乙型肝炎病史10年,乏力、尿黄2个月,加重伴意识障碍1周”于2006年12月28日收入院。10年前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当时肝功能正常,未予治疗。3年前检查乙型肝炎5项为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10^5 copies/ml;开始服用拉米夫定(贺普丁)治疗(100mg/d)。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肝移植,尤其是再次肝移植的长期随访结果及影响结果的因素。方法 对1981年2月至1998年4月期间进行的、存活时间大于2年的4000例肝移植进行随访,其中再次肝移植774例。根据首次肝移植的时间,分为A、B、C三期。结果 774例(19.4%)接受第2次肝移植,148例(3.7%)接受第3次肝移植,20例(0.5%)接受第4次肝移植,5例(0.13%)接受第5次及5次以上肝移植。第1次再移植原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肝动脉栓塞和排斥反应。C期再次肝移植率(13.4%)明显低于A期(33.4%)和B期(23.7%),P=0.001。结论 掌握适当的再移植指征、再次手术时机、受体的选择和手术技巧,再次肝移植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及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Pittsburgh移植中心96例肝移植病人。结果 94例(97次移植)存活2d以上的病人,92例为端端+T管的胆道吻合,随访时间为5.8个月(0.3-10.2个月)。分析发现92例病人中8例有胆道并发症(8.51%);T管拔除时胆漏2例,术后早期胆漏2例,狭窄2例。75%胆道并发症有诱因,诱因:肝动脉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严重排斥反应;肝动脉血栓3例;供一受体胆管直径不匹配1例。冷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5例有肝动脉血栓和(或)狭窄>50%行再移植,另3例无肝动脉血栓和(或)狭窄<50%经皮穿刺和内窥镜+支架或行气囊扩张,所有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8.51%(胆-胆端端吻合+T管),胆道狭窄晚于胆漏,肝动脉检塞和(或狭窄是最重要的相关因素;无肝动脉栓塞和(或)狭窄,则无需手术治疗,若有肝动脉栓塞和(或)狭窄>50%,应尽早做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病人的最有效手段。不幸的是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肝移植术后的结果并不像其他肝脏疾病那样理想 ,其主要原因是移植肝脏肝炎复发率高 ,最终导致移植肝脏功能衰竭 ,甚至受体死亡。因此 ,世界上许多器官移植中心对这类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 ,进行重新考虑和评价。目前 ,预防乙型肝炎再感染的措施主要集中在那些具有较低再感染机会的乙型肝炎病人 ,特别是那些缺乏启动并激活HBV复制因素的病人。最近的实验研究主要致力于转变“高危”HBV感染病人为“低危”感染病人 ,其目的是将“高危”病人从HBV高复制状态转变为HBV不复制或低复制状态。在肝移植术前和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刺激剂治疗已成为减少移植后乙型肝炎再感染的有效方法。虽然防治肝移植病人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 ,但仍存在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例如 ,免疫抑制剂被认为在肝移植病人的HBV和HCV再感染和慢性迁延性感染中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研究显示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诱导HBV抗原合成的生物活性。另外 ,目前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均来源于环孢素A作为主要免疫抑制剂。现已证明在HBV感染病人实施肝移植后 ,更适合应用他克莫司 (Tacrolimus,FK5 0 6 )。通过减少甚至停止皮质类固醇的使用 ,FK5 0  相似文献   
9.
脾切除断流术是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术式之一,但国内外对该术式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激素的毒副作用一直是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有关肝移植术后激素撤离的研究已引起诸多移植中心的重视,但迄今尚无成熟统一的方案。激素撤离及激素未能撤离原因的长期随访报道也不多见。为此,总结匹兹堡中心1989年8月至1992年12月进行1000例肝移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