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病情和感染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的发病后<24 h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急性脑卒中患者,观察<2周的感染并发症及病情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并记录不同时间点NIHSS、APACHEⅡ和GCS评分;设立同期住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中的头晕患者(均经头颅MRI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结果 入选急性脑卒中患者53例,对照组患者39例,在观察的第1、2、4、6、14天,单核细胞HLA-DR表达,卒中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性卒中组和出血性卒中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第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4、6、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死亡患者HLA-DR表达进行性下降,第2、4天HLA-DR表达值与相应时间的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LA-DR表达值与相应时间的GCS、APACHEⅡ评分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早期即存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单核细胞免疫抑制对卒中后感染的发生有促发作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下降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的变化及其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卒中相关性感染(SAI)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发病24 h内收入NICU的急性卒中患者53例,记录其入院第1、2和3天的NIHSS评分;以同期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住院的头晕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根据病后1周内是否发生感染,将卒中患者分为感染组24例和非感染组29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入院第1、2、4、6和14天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HLA-DR表达对SAI的预测价值.结果 卒中组入院第1天HLA-DR表达即下降,之后逐渐上升,至第14天仍低于对照组(P<0.001).卒中组中的感染组患者病后第4天HLA-DR降至最低,为(49±16)%,之后逐渐上升,第14天上升至(60±21)%,仍低于卒中组中的非感染组的(77±9)%(P=0.004);非感染组病后第2天HLA-DR亦降至最低(58±17)%,之后逐渐上升,第14天上升至(77±9)%.以第2天单核细胞HLA-DR表达低于57%为临界点,其对卒中SAI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敏感性83%,特异性83%,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P<0.001).卒中组入院第1天和第2天NIHSS评分与相同时间点HLA-DR表达均呈负相关(第1天r=-0.442,P=0.001;第2天r=-0.424,P=0.002).结论 卒中患者急性期单核细胞HLA-DR表达下降,HLA-DR表达的下降对SAI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我院NICU自2007年开展了强化防脱管护理,分析之前与之后各t年(分别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非计划性拔管病例。结果第一阶段非计划性拔管19例,发生率为8.64%,第二阶段非计划性拔管9例,发生率为3.75%,第二阶段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第一阶段(P〈0.01)。结论针对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常见原因给予综合性强化防脱管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改善NICU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研究证实,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诱导的免疫抑制综合征。本文阐述了卒中后交感神经激活途径及交感神经如何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作用于免疫系统,旨在探讨卒中后感染发生的机制,为预防卒中后感染的发生和改善卒中病人预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归纳NICU中137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昏迷、高热、肺部疾病、房颤/心脏扩大、卒中史、机械通气、脑中线移位、入院时血糖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鼻饲管和导尿管及合并肺部感染在死亡组和生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昏迷、高热、肺部感染、机械通气以及有房颤/心脏扩大者与急性脑卒中死亡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昏迷、高热、肺部感染、机械通气及合并房颤/心脏扩大是NICU中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朱奕昕  吴迪  张正生  袁宝玉  张志珺 《江苏医药》2012,38(22):2708-2710
目的 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方法 观察发病24 h内入住神经科ICU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3例2周内SAP发生情况,进行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和相关检查.结果 63例中,2周内发生SAP 33例(52.38%).SAP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SAP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分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SAP组(P<0.05).在17例SAP患者和15例非SAP患者进行了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显示,SAP患者HRV指标无明显变化,而非SAP患者的LF(低频)值后期较前期明显增高(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尤其是吞咽功能障碍和疾病严重程度是SAP发生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卒中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单核细胞免疫抑制与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的关系,了解卒中患者免疫抑制的可能机制.方法 研究连续入选的24h内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急性脑卒中患者(53例),以同期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住院的头晕患者(均经头颅MRI排除急性脑卒中)作为对照组(39例).检测脑卒中患者人院后第1、2、4、6和14天的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水平和卒中组、对照组入院后第2天CRP和Fg的浓度.采用GraphPad PRISM4.0 demo软件进行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卒中组CRP、Fg的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CRP和Fg与不同时间点的单核细胞HLA-DR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CRP与入院后第2天HLA-DR表达负相关性最明显(r=-0.419,P=0.001).Fg与入院后第4天HLA-DR表达负相关性最明显(r=-0.434,P=0.001).结论 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单核细胞免疫抑制机制与卒中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一种最适合初学者的快速、方便和无血污染的SD大鼠脑脊液收集方法。方法取雄性SD大鼠45只,分成三组:第一组,经肌肉穿刺延髓池抽取法,第二组,经皮直接穿刺延髓池抽取法,第三组,直视下经硬脊膜穿刺延髓池抽取法。结果第一组共有13只大鼠成功获得80~140μL的脑脊液,2只采集到血性脑脊液,成功率为87.6%;第二组共成功抽取脑脊液7只,成功率为46.7%;第三组共成功抽取脑脊液5只,成功率为33.3%。结论经肌肉穿刺延髓池抽取脑脊液法是一种适合初学者的方便快捷、无污染的SD大鼠脑脊液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9.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因素与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发生率、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5年7月-2006年10月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探讨SAP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学特点及死亡率。结果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SAP发生率为40.8%,其中的55.4%为早发性肺炎;有卒中病史、呛咳症状、APACHEⅡ评分≥20分及脑于/小脑卒中的患者,早发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有心影增大、肺部疾病、昏迷及呛咳症状的患者,晚发性肺炎的发生率较高;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痰培养检出的菌株中以真菌最多,占42.5%,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占34.2%,主要是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23.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SAP的患者死亡率高达32.1%。结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中SAP发生率高,真菌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多发生在住院后的72h内;早发性与晚发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